文/王占全
6月10日,2025年第三期、第四期儲蓄國債(電子式)正式發售,盡管3年期和5年期票面年利率分別降至1.63%和1.7%,較上月發行利率均下行30個基點(BP),但500億元額度在發行首日即遭搶購,部分銀行手機銀行端再現“秒光”盛況。這一現象折射出低利率時代投資者對安全性資產的強烈需求,也凸顯了儲蓄國債在存款利率持續下行背景下的獨特吸引力。
一、利率下行與市場熱度的“冰火兩重天”
本次儲蓄國債利率降幅顯著超過國有大行5月20日啟動的存款利率調整幅度——3年期和5年期定存利率分別下調25個基點至1.25%和1.3%。然而,盡管利率“雙降”,國債銷售卻逆勢火爆。以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國有大行手機銀行端為例,5年期國債額度在發售幾分鐘內即告售罄,3年期額度亦所剩無幾。
這種反差背后,是市場對低風險資產的極致追逐。當前,國有大行3年期、5年期定存利率分別為1.25%、1.3%,而儲蓄國債利率仍高出0.38至0.4個百分點。此外,國債利息免稅的政策優勢進一步放大了實際收益差距。以20萬元本金為例,購買5年期國債到期總收益為1.7萬元,較同期限定存多出4000元。
值得關注的是,5年期國債熱度遠超3年期。這一現象與近期多家銀行下架5年期大額存單直接相關。例如,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國有大行手機銀行已無5年期大額存單產品,部分股份制銀行最高僅提供2年期產品且利率低于國債。在長期限低風險資產供給收縮的背景下,5年期國債成為投資者鎖定收益的“稀缺品”。
二、線上搶購與柜臺降溫的結構性分化
本次儲蓄國債銷售呈現顯著的渠道分化特征。線上渠道(手機銀行、網銀)成為搶購主力,部分銀行首日線上額度占比達40%。以招商銀行手機銀行為例,5年期國債在開售10分鐘內即售罄,投資者反饋“頁面刷新即顯示額度不足”。
與此相對,柜臺銷售熱度較往年有所降溫。盡管部分老年投資者仍偏好線下購買,但銀行網點普遍反映,3年期國債額度剩余較多,而5年期額度在上午10時前即基本售罄。這種分化既源于年輕投資者對線上渠道的依賴,也與銀行額度分配機制有關——首日線上額度占比提升,而柜面額度更多服務于老年客群。
三、利率下行周期中的資產配置邏輯
儲蓄國債的持續熱銷,本質上是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化背景下的必然選擇。自2022年以來,3年期、5年期儲蓄國債利率已分別累計下行172個基點和182個基點,此次利率調整進一步印證了“低利率常態化”趨勢。在這一背景下,儲蓄國債的三大核心優勢凸顯:
1. 安全性壁壘:作為國家信用背書的債券,儲蓄國債保本保息,無違約風險,這與打破剛兌的銀行理財形成鮮明對比。
2. 流動性設計:投資者可通過提前兌取實現資金靈活變現,且按持有期限靠檔計息,最大限度減少利息損失。例如,持有5年期國債滿3年提前兌取,仍可享受1.5%的年化利率。
3. 收益穩定性:在存款利率頻繁調整的環境下,國債票面利率一經發行即固定,有效對沖利率下行風險。
四、市場趨勢與政策展望
對于未來儲蓄國債市場,專家指出兩大趨勢值得關注:其一,利率下行空間收窄。當前1年期LPR已降至3%,5年期LPR為3.5%,貨幣政策寬松邊際效應遞減,國債利率進一步下調的壓力有所緩解。其二,供給側改革提速。財政部正研究優化額度分配機制,擬通過增加發行規模、調降單人購買限額等方式提升普惠性。
從資產配置角度看,儲蓄國債仍是低風險偏好者的“壓艙石”。在存款利率跌破1%、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深化的背景下,國債與貨幣基金、短期理財等產品形成互補,構成穩健型投資組合的核心。對于未搶購到本期國債的投資者,可關注6月11日起各承銷銀行的額度動態調整,或等待后續發行批次。
結語
儲蓄國債的“秒光”現象,既是利率下行周期中的市場選擇,也是居民財富管理理念轉型的縮影。在不確定性加劇的當下,兼具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的國債,正成為投資者抵御風險的“避風港”。隨著政策層面對儲蓄向投資轉化的引導持續加碼,這一市場的熱度或將長期延續。
(本文綜合自財政部公告、銀行網點調研及公開市場數據)
責編:李影
審核:劉坤
監制:王占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