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中,做什么事好像都有年齡限制,談戀愛尤甚。
小時候不讓談戀愛,“不要早戀!要專注學習”;到年紀了,“趕緊結(jié)
婚!長輩可以給你們帶孩子”;年長了談戀愛,“老不正經(jīng)”。
好像只許在不忙于學業(yè)之后,構(gòu)建家庭之前,談那么一下子戀愛。
我有位遠房長輩,他起先忙于工作,忽略了家庭,離婚了。到年紀后,這位叔叔找了位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女士。兩人談起來很熱乎,仿佛年少情侶。家族里說起這樁事來,也是當八卦說長道短,大概論調(diào)無非是有年紀的人談戀愛,如老房子著火,沒救。由他去吧。
“年輕時沒玩夠,現(xiàn)在可以好好談了。”
“別說,他現(xiàn)在的這個,跟他頭一個女朋友還挺像的。”
蔡格尼克效應(yīng):相對于已完成的工作,人更容易在意未完成的、被打斷的工作。
相比于自己所做的,人往往更容易后悔自己沒做的事。
“曾經(jīng)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但我沒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時候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天可以給我一個機會再來
一次的話……”
相比起上面這段痛徹心扉的獨白,“真后悔我當初跟她表白了呀”,遺憾的情緒就少得多了。
未遂的痛感是很強烈的。
所以NBA球隊波士頓凱爾特人曾在訓練房里掛著鼓勵球員的標語:
“哪個更疼,痛加努力還是遺憾悔恨?”
想到不要留遺憾,人就會更拼了。反過來說明,遺憾很疼。
長輩會輕描淡寫地說一句“小時候沒玩夠”,其實真是小看了遺憾與悔恨。
小時候想要的玩具,家長不肯給買,孩子只能直勾勾看著,然后被家長拽走。這經(jīng)驗,許多孩子都有吧?
家長很容易不把孩子的情感當回事,覺得孩子的遺憾不是遺憾,過去了也就過去了——可惜,少年時的遺憾往往最深。成年人懂得自我開解,孩子還不太會。
初愿未償、初戀未遂,都會導(dǎo)致留著根。
人會念念不忘,或假裝忘記,但遺憾卻在暗中戳你。
假裝忘記更可怕。因為念念不忘,不過是試圖追回往日期待。小時候沒玩到的游戲機,長大后買到了,雖無法完全彌補兒時的遺憾,也算了了心愿。
遺憾如果暗中轉(zhuǎn)化了,就很難預(yù)料了。
柔絲(Roese)和薩默維爾(Summerville)在2005年的一篇論文里認為,悔恨的痛苦,會一直持續(xù)到你采取糾正措施。大概
你錯過了一盤回鍋肉,那在你再吃一盤回鍋肉之前,是不會滿意的。
拜克(Be ike)、馬爾克曼(Ma rkman)和卡拉多甘(Karadogan)在2009年的一篇論文里則說:悔恨的痛感,在你
無力補償時,才會愈發(fā)強烈——就是說,當你的身體再也吃不了回鍋肉時,才是最痛苦的。
有些時候,當確實無力補償時,人便會轉(zhuǎn)嫁這種悔恨:找個跟初戀容貌類似的戀人之類。
但有些會更極端。
伍子胥為報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被人勸解時,伍子胥說得很直白: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機會不多了,所以什么都不管了。
上年紀的人像小孩,做些在后輩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是因為壓抑久了,機會不多了,遺憾無法彌補了,得用其他法子來釋放了。
詩人會寫,“只要想到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可真正的遺憾悔恨是,縱使花落南山后埋入土里,但在天寒歲凋徹底絕望之前,總會想法子重新躥出來。
大賢人都在跟我們說,珍惜日常,平安是福,不如惜取眼前人。
但許多人放不下:經(jīng)歷過的人,才真有資格說放下。沒經(jīng)歷過的人,總覺得早早放下,哪里不太對。
大多數(shù)東西,人們經(jīng)歷過之后,往往會覺得不如想象中美好,但那也總得經(jīng)歷。
勝利后,人都會有點空虛,覺得自己不如自己想象中快樂,但總比失敗和遺憾要好得多。
所以,少年時,想嘗試什么,別壓抑自己,去試試吧!哪怕試了之后無聊,至少別留遺憾。
遺憾與后悔,從來不會死去,會換一種方式,將來以另一種方式生長。
一切違背天性的禁錮扭曲,最后都會帶來反噬,若沒被反噬,就會扭曲此后的一生。
許多后來看似不合常規(guī)的舉動,都可以歸結(jié)為無法彌補的遺憾。千言萬語,可能都會凝結(jié)成一句:
“小時候,真的沒玩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