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王麗杰 制作、剪輯:李佳為、張之涵)
近日,以“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為主題的中國東航科技創新大會在上海東航技術應用研發中心舉辦。此次大會匯集了來自民用航空、人工智能(AI)、電子信息等領域的200余位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和高校院所代表,共同圍繞國產民機科技創新、人工智能賦能航空運輸高質量發展、“AI+”賦能航企數智化轉型,以及民航安全運行、飛機維修工程創新、數字技術創新等議題展開深度研討,通過聯盟共建、揭榜攻關、學術交流等活動,合力探索科技賦能民航發展新路徑。
大會現場
首秀
8個東航科技進步獎項目塑造
民航智慧圖景
東航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王志清在大會致辭中表示,近年來,作為民航“國家隊”主力軍,作為中央企業,東航始終把服務國家戰略作為“第一使命”,把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在科創新賽道上勇毅前行,并在數字化轉型、國產民機規模化運營、推動綠色發展、強化創新協作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果。
在這場科技“閱兵式”上,中國東航科技進步獎首次揭開神秘面紗,8項突破性成果構筑起東航科創的立體坐標。
“基于電子飛行記錄本的動態感知及監控技術的多終端飛機數智化信息交互系統的研究及應用”項目憑借放行監控和遠程維修的實時交互和預警獲得一等獎。
“飛機地面牽引避撞”和“EOS新貨站核心操作系統”項目獲得二等獎。通過在牽引車上部署激光雷達,加上數字機坪電子圍欄告警兼容人工手持告警,“飛機地面牽引避撞”項目可為牽引作業人員提供多維度、多途徑的實時預警。而東航物流自主研發的貨站生產操作核心系統是我國目前唯一的航空貨運操作集成研發平臺,已累計推廣至全國17個自營站點、200余個非自營站點和部分海外站點。
“航空發動機孔探損傷智能檢測平臺”等5個項目獲得三等獎。東航技術團隊展現硬核實力,拿出一整套飛機發動機損傷AI軟硬件解決方案,可智能識別10余種飛機發動機常見損傷;3D打印技術解決了航材供貨周期長、航材采購金額高等問題,獲得了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頒發的零部件制造人批準書;波音737NG油門包測試盒讓復雜檢測可視化,檢測微動電門作動邏輯,讓問題件裝機風險“歸零”。
為持續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統籌整合創新資源,搭建協同高效的科技創新平臺,東航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劉鐵祥為數字化聯合創新實驗室、人工智能應用創新中心、民航安全運行實驗室、民航工程維修科技創新實驗室4個科技創新實驗室和創新中心授牌,標志著東航科技創新進入體系化作戰新階段。未來,這些實驗室和創新中心將聚焦航空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為業務場景實現智慧化賦能,積極打造智慧民航應用新標桿。
以東航智數(大數據與算法平臺)和東航行云(基于自主可控技術的IT基礎設施)為算力底座,以東航聯創(協同應用開發平臺)和東航網盾(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平臺)為數字經脈,數字化聯合創新實驗室正在構建集營銷、生產、機務等核心業務場景于一體的全域數字生態。人工智能應用創新中心則打造了“AI+業務場景”深度融合的“化學反應場”,一系列人工智能前瞻性研究課題覆蓋營銷、服務、運行等民航全產業鏈條,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業務領域深度應用。
首創
16個成員單位組建
航空運輸服務產業鏈科技創新聯盟
東航在此次大會上攜手中國商飛、中國移動、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為公司、阿里、百度、科大訊飛等15家企業和高校,共同組建航空運輸服務產業鏈科技創新聯盟。這支匯聚“產學研用”頂尖力量的聯合創新艦隊,將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把前沿科技深度植入民航場景,為交通強國建設注入澎湃動能。
該聯盟將本著“自愿參與、共同投入、聯合開發、優勢互補、資源共用、平等互利、風險共擔”的合作原則,重點建立以中國東航為主導的產業鏈上下游科技合作共建機制,依托成員單位在航空制造、數字技術、科研教育等領域的互補優勢,以民航科學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通過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為行業科學技術創新、數字化轉型探索、科技成果轉化、行業技術標準制定等提供重要支撐。
聯盟成員單位可依據自身需求自由選擇合作模式,探索構建開放協同、靈活高效的科技創新生態,共同助力航空運輸產業鏈智能化升級與核心競爭力提升。例如,聯盟成員單位可通過共享科研基礎設施,打造跨領域資源池,破解行業關鍵核心技術難題;開展研究課題驗證或實施科技創新項目,通過合作測試、聯合攻關、委托研發等多種模式,促進行業轉型升級;積極制定有針對性的市場推廣策略,研發科創成果轉化“加速器”,打通從基礎研究到商業應用的“最后一公里”;通過定期輪流舉辦技術交流研討會、不定期聯合舉辦創新論壇等方式,建立長效的人才交流機制,加速技術應用轉移傳播,讓創新“活水”在產業鏈上自由涌動。
首發
17個科技場景錨定
民航全景式創新需求圖譜
面對當前旅客對美好航空出行的新期待,東航圍繞工程維修、安全運行、數字技術運用、人工智能應用4個維度,系統性發布了17個創新場景需求,如航線維修輔助決策、飛機數字孿生駕駛艙、中轉聯程智能運營、物流營銷數據價值提升等。同時,東航面向各高校院所、科技企業等廣泛征集解決方案,力求借助各方資源,“揭榜掛帥”激發潛能,編制完成這份覆蓋民航全業務鏈的“未來技術清單”,為公司智慧民航發展繪就新藍圖。
參會人體驗東航新技術
例如,在飛機健康管理能力提升場景中,東航記錄飛行參數、發動機狀態、燃油消耗等各項性能指標,讓飛機擁有“數字化生命體征”,力圖通過智能化的算法模型,實現飛行數據的自動化解析和深度整合,實時捕捉異常脈動,提前識別潛在隱患;在飛機故障智能診斷研發場景中,東航提出整合廠家與技術公司的維修手冊、技術文件、管理手冊、標準程序,以及日常診斷、排故經驗等,搭建囊括維修知識庫的多模態數字化智能問答平臺。這些創新若能落實落地,將重塑航空器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在安全運行方面,東航希望能打造空地協同的“智慧神經中樞”,重新定義航空安全邊界。例如,在C919起落架服役性能感知提升場景中,為減少非計劃停場、提高C919的日利用率,需要融合仿真動力學、物理信息神經網絡等技術,構建模型實時分析振動損傷;在飛機數字孿生駕駛艙管理場景中,地面工作人員可利用ATG(地空通信)、衛星通信等技術,實時監控飛機狀態,同步介入空中特情處置,優化資源調度;在飛行訓練質量提升場景中,飛行品質監控亟須升級至綠色QAR(快速存取記錄器)體系,為飛行員繪制安全畫像并定制勝任能力訓練,推動安全管控向“行為引導”轉型。
參會人體驗東航新產品
本次大會另設“數字技術創新”“安全運行與國產民機發展創新”“飛機維修工程創新”3個主題分會,掀起了一場場“頭腦風暴”。與會嘉賓聚焦AI賦能航空新生態、國產民機規模化運行、技術創新與解決方案、數字維修等主題展開對話,共商科技驅動民航智能化升級路徑。中國商飛黨委常委、總會計師于世海分享了大飛機科技創新的探索與實踐。同濟大學交通學院院長凌建明圍繞人工智能賦能航空運輸高質量發展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科大訊飛副總裁王勃則聚焦“AI+”賦能航企數智化轉型,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這場覆蓋“產學研用”的創新共振,或將推動中國民航突破數字化轉型“臨界點”,向更智慧、更綠色的未來進發。(中國民航報 記者胡夕姮)
光點
民航科技創新始終在路上
把服務國家戰略作為“第一使命”,把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這是東航在科技創新賽道上的勇毅前行,也是民航在科技創新之路上不斷推陳出新的縮影。
在科技創新道路上,成果帶來變革。放眼全行業,北京大興機場停車樓光伏發電項目每年減排二氧化碳3040噸,機場綠電更綠色;蘭州機場L4級全自動登機橋對接精度在6厘米內,關鍵環節“機器代人”使安全事故“歸零”成為可能;毫米波人體成像、人臉識別、無紙化等技術重新定義乘機出行,旅客乘機變得“無感”且智能。民航科技創新成果如同一粒粒種子,帶動生產要素配置優化、發展模式轉型升級開花結果。
在科技創新道路上,需求錨定方向。航空器維修碰到疑難雜癥?AR(增強現實)眼鏡可以實現遠程專家“云會診”。人為失誤易帶來安全隱患?智慧機坪系統能夠動態監控、自動識別、實時預警。“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智慧民航美好愿景催生了創新場景需求,也為新技術提供了用武之地。此次東航圍繞工程維修、安全運行、數字技術運用、人工智能應用4個維度發布了17個創新場景需求,這樣的“未來技術清單”為理念創新、機制創新、流程創新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動力。
在科技創新道路上,合作開拓路徑。為突破技術瓶頸、加速場景落地,民航業內外“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構建起了跨領域創新協作新生態。東航牽頭組建的航空運輸服務產業鏈科技創新聯盟力求將前沿科技深度植入民航場景;中國航發與中國科學院正攜手推進我國航空發動機自主研制;中國民航大學與深圳機場集團、華為公司合作搭建機場領域緊密型“產學研用”協作平臺。廣泛開展的合作不僅融合了民航的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更意味著民航業在全方位重塑和系統性升級中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源源不斷的科技創新正推動民航業朝著更安全、更智慧、更綠色的方向大步邁進。夯實安全管理基礎,提升民航運行效能,服務旅客高效便捷出行……在科技創新路上,民航業正聚焦場景需求,攜手合作以求行穩致遠。(中國民航報 記者張人尹)
中國東航首屆科技進步獎獲獎項目
一等獎:
基于電子飛行記錄本的動態感知及監控技術的多終端飛機數智化信息交互系統的研究及應用:利用動態感知及監控的信息系統,實現放行監控和遠程維修的實時交互和預警。
二等獎:
飛機地面牽引避撞:激光雷達融合數字機坪電子圍欄告警兼容人工手持告警,提供多維度、多途徑實時碰撞預警。
EOS新貨站核心操作系統:自主研發的貨站生產操作核心系統是我國目前唯一的航空貨運操作集成研發平臺。
三等獎:
航空發動機孔探損傷智能檢測平臺:采用AI圖像識別技術智能識別10余種飛機發動機常見損傷。
波音737NG發動機油門包測試盒:在翼實現9個電門瞬間作動可視化,檢測微動電門作動邏輯。
3D打印技術在民航維修及改裝領域的運用:研制符合民航規章要求的高性能工業級3D打印設備。
東航物流跨境電商倉儲管理系統:自動化作業在提高小包裹分揀效率的同時降低誤差率。
享坪安:基于北斗定位及物聯網技術的太陽能傳感器,實現無動力設備的精準定位、設備維護情況告警及設備資產有效管理。
優秀獎:
東航物流浦東西區危險品智慧倉庫AGV:舉升堆垛式AGV叉車結合SLAM激光導航技術實現危險品倉庫倉儲作業的無人化操作。
航材計劃輔助決策系統:多維度展示航材數據,利用數學模型確定航材需求,自動輸出最優航材采購決策。
電動式集裝貨物裝載機:可接入機場智能網聯平臺,通過狀態實時傳輸及監測,強化運營安全管理。
基于航站樓內員工操作及旅客服務全方位數字化集成平臺:集中聚焦旅客不正常航班改期等航延特情處置場景,9項功能實現旅客服務及航班保障禁區內一站式服務。
基于數字機坪運行模式下的民航客機翼下全域透明保障系統:貨行郵交接、貨行郵核驗與復核、貨行郵裝機、貨行郵裝載確認、航班關閉等流程數據化與線上化。
飛機餐供精細化動態配備及減重節油系統化管控:針對機供品配備提出“動態配備”模式,細化計算實現飛機餐供精細化管理,使飛機在加油前更精準計算油量。
掌上東航5.2:高效滿足不同業務移動應用需求,提升研發效率的同時降低移動應用創建門檻。
機坪友好型高價值特種車輛發動機外部清洗劑:用于高價值特種車輛在機坪內進行發動機外表面周期性清潔保養,替代傳統沖水清洗方法。
空客A350飛機ACMS預測性維修系統:基于運行數據和故障趨勢,預測故障概率和剩余壽命,高效快速解決飛機子部件問題。
防暴力分揀與裝卸行李的穿戴式手環研發:建立行李規范搬運動作數據庫,并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佩戴手環員工各項健康數據。
(本文刊載于中國民航報2025年6月11日5版)
《智慧民航》導刊每周三
與廣大讀者見面
讓我們一起
聚焦智慧民航建設熱點
擘畫全新未來
期待您的來稿!
投稿郵箱:icanews@163.com
編輯|李季威
校對|張 彤
審核|韓 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