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顧問張恒(右一)在江洪鎮為村民提供法律咨詢,調解村民之間的鄰里糾紛。受訪者供圖)
(法律顧問趙穎穎線上開展對遂溪某村集豬場競投活動租賃合同的審查工作。受訪者供圖)
“我們遇到什么事都會找張律師,可千萬不能把他調走!”湛江市遂溪縣江洪鎮的村民們,常常這樣提到張恒。
張恒是一名村(社區)法律顧問,每月有那么幾天,他都會穿梭于遂溪縣江洪鎮的廣袤鄉土,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務、宣傳普及法律常識、調解鄉鄰矛盾……這樣的生活,張恒已經持續了五年。
阡陌行身影,村口解紛爭。在遂溪縣,像這樣的村(社區)法律顧問有87人,他們分布在遂溪348個行政村,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為當地百姓提供法律援助,打通法治鄉村建設的“最后一公里”。
2025年是遂溪縣正式啟動“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10周年。十年來,法律顧問們扎根基層,在助力基層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加速法治建設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用專業與熱情,將法治理念播撒在遂溪的每一寸土地上。
為民解憂愁 巧化干戈為玉帛
“剛來的時候打電話的人還比較少,現在經常都接不過來。如果村民有什么事情必須當面咨詢的話,村干部會約我上門。”張恒說。
為村民解憂,讓張恒覺得非常有成就感。前幾年,某村有位殘疾人在鄉鎮公路行走時,被迎面走來的一群羊驚嚇到導致摔跤受傷,后來,他找到養殖戶進行協調,利用法律援助的方式為這位殘疾人申請到了12000元的賠償。類似這樣的案件,張恒在江洪經手了無數件。
每次來江洪都要兩小時的路程,每個月要來1—2次,律師工作繁忙,如何堅持?在張恒看來,保持為民服務的初心是關鍵。“我曾經也是一名軍人。盡管很累,但看到村民的法律問題被迎刃而解,我覺得很有成就感。”張恒說。
這份為民的初心,也正在被更多的老百姓看見。今年5月,一面“為民討薪辦實事,心系農民解憂愁”的錦旗送到了遂溪縣司法局。
原來,2023年以來,陳某被拖欠勞務費共計15.62萬元。2025年初,討薪無門的陳某抱著最后一絲希望走進了縣法援大廳。工作人員立即啟動農民工綠色通道,當日受理并指派駐村律師孫琳珊代理。
孫琳珊律師高效行動,一方面安撫陳某情緒、固定證據鏈,一方面與欠薪方多次溝通、釋明法理。在法庭上,孫琳珊律師力促雙方達成調解:被告確認欠款,并承諾自當年6月起分期償還,附加逾期責任條款,實現了案結事了人和。
“村民都很樸素,雖然現在有互聯網、手機方便他們查詢法律,但他們更信任面對面與人交流。”遂溪縣司法局副局長潘文向筆者舉例:“曾經楊柑鎮有一對夫妻鬧離婚,最后他們都找上了同一個律師。”這份殊途同歸的信任,也展示了駐村律師深耕十年的成果。
十年來,這樣的“法治門診”已成常態。僅在去年,全縣法律顧問就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1.9萬多人次,代寫文書超60份、審查合同近50份、提供書面法律意見近60份、參與各類調解近70宗,將法律條文轉化為鄉村治理的“活字典”和村民手中的“維權盾”。
黃略鎮村民謝叔感慨道:“現在,律師從稀客變成了常客,坐在榕樹下就能解決合同、繼承的大事小情,我們也更加安心了。”
普法入心田 授人以漁傳法理
化解矛盾固然重要,源頭上的預防與啟迪更為深遠。十年耕耘,遂溪更致力于讓法律成為村民心中可依靠的力量和行動的自覺。
駐村律師們的身影,常常活躍在集市廟會、節慶活動、校園課堂、田間地頭。精準滴灌的“普法之花”,在這片土地上處處綻放。在樂民鎮的集市街頭,一場“法律援助安心行動”熱鬧開場。律師陳美太結合勞動合同法、《工傷保險條例》,現場為鄉親們解析簽合同要領、工薪維權竅門、工傷保障權益,一問一答疑解惑。
江洪鎮地處遂溪縣西南部,擁有綿長的海岸線和大量的漁業就業人員,涉海涉漁社區矯正對象是其中較為特殊的群體。為了依法保障這一群體生產權益和解決生計等難題,張恒在江洪鎮開展涉海涉漁社區矯正對象經常性出海法治講座,以“一對一”方式和以案說法形式,開展民法典宣傳,詳細講解了關于婚姻家庭、鄰里之間、債權債務等方面的法律條文,增強他們遵紀守法意識,平穩度過矯正期,順利回歸社會。
“三八”婦女節,港門鎮北灶村委會的婦女們迎來一堂“法援惠民生”普法課。律師張于圍繞婦女兒童權益保護,講政策、說流程、剖案例,將法律援助的“及時雨”精準送到需要的群體心坎上。
精準服務,更需“因時施教”“因需定制”。春節年例的煙火中,3·15消費者的權益日……抓住法治宣傳的黃金窗口;開學季的“第一課”,敲響校園里防范欺凌的警鐘;送進企業的“法治體檢”……都成為駐村律師們的重點任務。在日常的駐村工作中,駐村律師們也不忘普及民法典、鄉村振興促進法等關乎村民生計的法律知識,于無聲處滋養著鄉村的法治土壤。
如今,在法律顧問的共同努力下,遂溪越來越多的村民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維。
聚力織平安 匯聚八方法治力
守護鄉村法治晴空,單靠村(社區)法律顧問的單兵突進遠遠不夠。遂溪將村(社區)法律顧問工作融入更大“拼圖”,多方協同,賦能增效,編織起一張覆蓋鄉村、觸角靈敏的法治平安網。
伴隨著湛江市常態化“平安夜訪”的深入,遂溪縣司法局也引導村(社區)法律顧問積極投身于這項工作中。律師黃可兒在嶺北鎮調樓村的夜訪經歷即是縮影。
燈下,面對四兄弟因土地分配爭吵不休的僵局,黃可兒律師援引民法典、土地管理法,條分縷析,用專業的法言法理解開情感的疙瘩,一場爭執終于在夜色中趨于平靜。
法律顧問們不僅是村民的“知心人”,也是鄉村發展的“護航員”。從審查村務合同、規范“三資”管理制度,到為鄉村企業開展“法治體檢”,他們的專業知識為鄉村經濟的血脈暢通保駕護航。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法律顧問與“法律明白人”的良性互動,匯聚起基層治理的澎湃活力。從村“兩委”成員、黨員中培養的“法律明白人”,在律師的“傳幫帶”下茁壯成長。一批批土生土長的“法律明白人”像毛細血管般延伸著法治的服務網絡,極大降低了村委決策風險,提升了基層依法自治的水平。
面向未來,如何讓法律顧問的服務更便捷高效?遂溪縣司法局積極探索數字化路徑。一方面,借力湛江市司法局“AI大模型鯤鵬矩陣”建設的東風,逐步探索“AI+村(社區)法律顧問”智慧服務模式;另一方面,通過12348法律服務平臺高效流轉咨詢需求、公示律師線上聯系方式(電話/微信/郵箱)等舉措,實現線上“點單”、律師“接單”,讓村民“足不出戶”,法律“如約到家”。
資訊來源 | 南方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