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朋友家做客,我閨女和朋友家兒子玩得正開心的時候,朋友開始數落起兒子:
“天天就知道玩,學習也不見你這么積極。”
“妹成績好啊,有資格玩,你才考班里第10名,你憑啥玩?”
你妹
說著,朋友轉頭問我:“沒見你催你家閨女學習,她不用操心啊?你有啥秘訣不?”
我看了一眼情緒越來越低的小伙子,對朋友說:孩子高興的時候,我從來不說掃興的事。
有一種父母,見不得孩子快樂
曾看過一個視頻,女兒為了給媽媽演奏《生日快樂歌》,努力地練習拉小提琴。
女兒以為媽媽聽完后,一定會特別驚喜地說:“是生日快樂歌耶!媽媽好喜歡!”
可讓人窒息的一幕發生了,媽媽說的第一句話是:你可以彈得更好一些。
女孩表示不滿之后,媽媽反而變本加厲起來:當你表現最好的時候,才能得到媽媽的認可。
視頻的最后,女孩一臉無奈:我以后再也不想拉小提琴了。
這種感覺我真的深有體會,我媽媽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性,就會否定我的一切,從小到大我從未得到過她的肯定和表揚。
開開心心地買個小蛋糕回去,我媽問多少錢,我說39,她說,這么貴你也舍得買。
她從來都是一個掃興的人,永遠只會潑我冷水。
我畫的畫,發到網上,有點臭屁地跟她說,“我的畫有人點贊哦”。
她淡淡地瞥了我一眼,說:那有什么用。
我還期望她說出什么呢……
總喜歡讓孩子處在不開心,和不被肯定,還有不安中,她就滿意了。
你要真沮喪了,她還會跑過來告訴你:我逗你玩呢,你看你這孩子咋還當真了......
真是服了.....
要不就說:你這就這點承受能力?我們生你養你還不讓說幾句了?翅膀硬了?有什么好哭的?我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
父母嘴上說著希望你每天開心,但實際上你開心了,他們看著比誰都難受。
“爸爸/媽媽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媽媽”,在我家是一句逃脫改變思想和行為的借口。
我媽只會拿著這句話,來頂回我所有的真誠勸導和小心翼翼請求。
第一次當父母不假,但他們已經當過孩子了!
本質上還是,中國的父母,喜歡控制孩子的感覺。
跟他們傾訴煩惱,一個煩惱就變成兩個
身邊一些父母,總為一件事苦惱:孩子不愿意跟自己溝通了。
“越來越不喜歡跟我們說話了。”
“總是對我們愛搭不理。”
“也不跟我們分享學校里的事情了。”
“感覺和我們越來越不親了。”
為什么有些孩子不愿意跟爸爸媽媽溝通了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和他們分享快樂,快樂就會消失;跟他們傾訴煩惱,煩惱就會加倍。
隨便舉幾個例子。
孩子:媽媽,我考試考了95分。
媽媽:又不是100分,你高興啥?
孩子:……
孩子:媽媽,你看我畫的畫,很好看吧?
媽媽:凈弄這些沒用的,你的作業寫完了嗎?
孩子:……
你看,有些父母就是這么有魔力,和他們分享快樂,快樂就會消失了。
當孩子傾訴“加班好累”時。
父母1:你就是從小沒吃過苦。
父母2:你也太嬌氣了。
父母3:活該,叫你考公不考公。
父母4:你這就累了,這算什么,想當年……那簡直比你慘了不知道多們倍。
父母5:就你上班累,怎么沒見別人說累啊?
你看,有些父母就是這么有魔力:跟他們傾訴煩惱,煩惱就會加倍。
那天,跟我老公傾訴工作中的煩惱,我爸聽見了,立即說:肯定是我的問題,不要上綱上線巴拉巴拉……
我頓時心情更差了。
我從來不跟孩子說這么掃興的話,我一直都跟孩子說:開心的事多了,不開心的事就少了。
我除非很累不想說話,其他時候我都很開心的和孩子,聊這個聊那個,天上地下,書里書外。
爸爸媽媽的開心,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回應。
分享一些我經常和孩子說的金句,比如:
真為你感到高興!
你做得真棒!
我們一起慶祝一下!
別難過,你還有我們!
我們一起想想接下來怎么做更好!
你希望我們怎么做可以幫到你!
類似這些正面的金句,有些父母習慣了打壓,他們不知道正面的鼓勵和安慰該如何表達了。
沒有什么能毀掉一個孩子,除了他們的父母。
孩子最原始的安全感就是父母給的。
當孩子想到我時,我希望他能感受到溫暖和力量,能夠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我也正成為這樣的父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