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奮進號”(鉆井平臺)如鋼鐵巨擘刺破南海的波光,實現石油和天然氣的可控開采;當“奮斗者”號載人深潛器以“坐底10909米馬里亞納海溝”的壯舉,在人類深潛史上烙下中國坐標;當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曾經靠天吃飯的澳角村人在海上耕海牧漁,把大海真正變成了“糧倉”……系列節目《向海而行》以“資源寶庫”“逐夢深藍”“耕海牧漁”“碧海銀灘”“藍色脈動”五大主題,在碧海深藍與人文科技之間架起了一條開發利用與探索保護交織的影像隧道。
該片以“向海圖強”為精神內核,全景式展現我國在海洋能源開發、深海極地科技突破、現代海洋牧場建設、生態保護修復及海洋合作開放共贏等領域的創新實踐,用硬核的科技敘事解構海洋寶藏的密碼,以細膩的人文視角刻畫科研工作者的逐夢征程,在紀實影像的肌理中,書寫著中國對深藍疆域的探索勇氣與責任擔當。
深海叩問:大國重器背后的深藍奧秘
揭開“大國重器”的神秘面紗是吸引觀眾眼球的關鍵,《向海而行》以“奮進號”(鉆井平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明陽天成號”風電平臺、“澎湖號”半潛式波浪能養殖平臺等“大國重器”為敘事載體,叩開了“深藍盲區”的探索之門,讓觀眾在感受國之重器震撼力的同時,也看見中國海洋科技如何以硬核裝備為支點,撬動深藍疆域的未知奧秘,完成從“資源開發”到“文明對話”的敘事升維。
△“深海一號”能源站
“‘深海一號’(能源站)的成功實施,為復雜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打開了新的局面,同時也推動海洋油氣裝備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更是裝備技術的突破。”在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海上完井總監王恒的介紹中,這座直接關系著千家萬戶日常生活的龐然大物露出了它的真實面貌:總重量超過5萬噸、總高度達120米,由24萬余個零部件組成,最大排水量達11萬噸(相當于3艘中型航母),作為我國首個自主勘探開發的超深水大氣田,能夠穩定供氣30億立方米,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四分之一的民生用氣需求。2024年9月27日,二期天然氣開發項目投產,其天然氣年產量提升到45億立方米以上,相當于海南省2023年天然氣消耗總量的近兩倍。
△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
同樣令人驚嘆的,還有全球首個在單一漂浮式基礎上安裝兩座風機的海上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通過技術創新,其應用水深拓展至35米以上海域,海上風電單位造價從1.8萬元/千瓦降至1萬元以內,規模化風電場安裝周期從6個月縮短至1個月。
△浙江舟山LHD海洋潮流能發電站
△2017年的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
LHD潮流能發電機組連續運行近8年,累計向國家電網輸送電量超過830萬度,發電量和連續運行時間穩居全球前列;可燃冰第一簇藍色火焰從鉆井平臺噴涌而出,這是中國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實現資源量占全球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在泥質粉砂巖儲層中賦存的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采;長約180米、排水量超40000噸的海上“巨無霸”“夢想”號可在6級海況下正常作業、16級臺風下安全生存,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目前世界上唯一一艘具備超深水11000米鉆探能力的大洋鉆探船……這些數據帶給觀眾的不僅是認知上的沖擊,還彰顯著國家實力,更折射出中國海洋科技在裝備技術領域自立自強的堅定決心。
人文溫度:深海追光者的群像素描
在傳統紀錄片的創作中,不乏對一代代賡續奮進、刻苦鉆研的科學家們進行著墨刻畫,而在《向海而行》中,創作者不僅讓這些“國之重器”背后的人們走到臺前,還在一定程度上對他們進行了“去標簽化”——沒有聚焦于傳統印象中科學家在高大上的實驗室里“揮斥方遒”的精英形象,而是將鏡頭對準他們身著工作服、頭戴安全帽的日常:在操作間反復記錄數據、在試驗場中嚴謹開展實驗、在設計圖前不斷推翻重構方案、下到千百米深的海底勘探測試……展現出他們與千千萬萬普通工作者一樣扎根一線、腳踏實地的真實狀態。
這種“去光環化呈現”并非消解科學家的崇高性,而是通過還原職業本貌,讓觀眾看到科技突破背后真實的奮斗肌理:那些被視作“高光時刻”的科研成果,從來都不是天賦異稟的“靈光乍現”,而是源于無數次失敗之后的不懈堅持,科學家的形象也不再是懸浮于云端的“精英印象”,而是有血有肉的、以平凡之軀鑄就不凡科技的“追光”者。
△南極秦嶺站清潔能源系統
例如在紀錄片第二集《逐夢深藍》中,太原理工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院長、中國極地中心清潔能源研究院副院長竇銀科的講述便生動詮釋了這種“去光環化呈現”下的真實力量。作為南極科考“老兵”,他自2004年起多次奔赴南極,在回憶2005年南極越冬經歷時,他提到了酷寒、狂風、冰川、極晝極夜等細節,由此觀眾也得以知曉極地科考不等同于浪漫探險,在南極建站面臨的是怎樣的考驗,秦嶺綠色能源系統的建立又是怎樣偉大的工程!
在《向海而行》的鏡頭里,我們不僅能看到科學家們躬身實踐與不懈嘗試的身影,還能從那些與海洋息息相關的產業脈絡里,窺見普通群體在守護藍色家園中凝聚的星芒之力。
△海南省三沙市七連嶼島礁巡護隊撿拾海漂垃圾
從鉆井平臺上監控數據的工程師,到風電場里攀爬塔筒檢修設備的技術人員;從用短視頻、直播的方式宣傳澳角特產的自媒體博主到養殖工船上保證魚苗質量的“生命調度官”;從監測海豚聲音的助理研究員到致力于清理海島垃圾的海島漁民……這些平凡個體在不同的領域,以自己的方式構筑起守護海洋生態與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人文防線,國家戰略與個體擔當在此交融于一處,深海探索不僅是大國重器的角力,更是無數普通人以汗水與智慧澆筑的藍色夢想。
文明對話: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影像宣言
2024年9月11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維嘉海山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最后一個潛次下潛作業。科考期間,“蛟龍”號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了18次下潛作業,搭載十余名中外科學家探索深海。這是“蛟龍”號的首個國際航次,也是“蛟龍”號首次搭載外籍科學家下潛作業。
以科技突破自我,以開放賦能全球,“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研發與探索歷程中,來自全球五大洲9個國家的18位科學家共同參與、攜手奮斗,深刻演繹了中國人在深海領域與全世界人民一起共謀發展的生動實踐,充分展現了中國在重大科技創新領域開放共享的格局和胸襟。在這里,探索海洋難題不是一國一域的單打獨斗,而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的使命。
在《向海而行》中,這種對于命運共同體的敘述不僅體現在國際合作上,還體現在人類與海洋的關系重構上。
福建漳州澳角村漁民們不再坐等自然饋贈,而是借助科技的力量,開始耕牧于海的傳奇,這是傳統海洋漁業生產方式向現代進行的轉變;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員們通過懸掛水聽器來監測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環境,這是保護海洋生物技術手段從粗放向文明進行的轉變;廈門市啟動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工程,恢復沙灘岸線原本的樣貌,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享共生發展理念的轉變……這些充滿中國特色的海洋發展方案,既呈現了地方智慧,又映射了全球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趨勢。
不管是跨國科學家在“蛟龍”號內的并肩作戰,還是中國漁村用科技重塑海洋生產,《向海而行》傳遞給熒幕前觀眾的都是:唯有以開放超越封閉、以共生替代掠奪,才能在藍色星球上書寫人類命運與共的未來。
△大洋鉆探船“夢想”號
萬頃碧波天際涌,千層白浪岸邊來。紀錄片《向海而行》的鏡頭既是“顯微鏡”,也是“望遠鏡”,它帶領我們穿越藍色疆域的層層迷霧,看到了深海微生物的纖毫畢現,聽到大國重器的隆隆轟響,更讓我們望見全球海洋治理的宏大圖景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人文情懷,在一朵朵翻騰的浪花中,綻放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永續光芒,而那片深邃的藍,終將成為文明對話最浩瀚的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