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錢星文 馮曉暉
“九江近代史料研究”系列作為“九江文史”下的子欄目,致力于深入挖掘早期報刊書籍、檔案文件、歷史照片、地圖等原始史料,并結合當代視角加以解讀,力求多維度展現九江近代歷史的真實風貌。
已送到國內的插畫原件 攝影:馮曉暉
【作者按】
2025年4月發表的《九江文史 | 在英國軍艦上賣“古瓷”》一文,源于作者在英國購得的一幅珍貴插圖原件,刊載于1901年10月26日出版的《The Graphic》(《英國插圖周刊》)。在獲取該史料的同時,作者亦購得另一份英國畫報原件,其中的兩幅插圖生動描繪了19世紀末外國人視野中的湖口石鐘山及彭澤對岸的小孤山景象。現對其進行解讀,以饋讀者。
一、史料來源與背景
出版時間:
1864年11月26日出版的《倫敦新聞畫報》(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中刊登了一組題為“中國風景”(China Views)的三幅插畫,其中兩幅分別為石鐘山和小孤山。其中第一幅為南京的明孝陵,第二幅為小孤山,第三幅為石鐘山。
出版物簡介
《倫敦新聞畫報》創刊于1842年,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份定期出版的插圖新聞周刊,也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本插圖新聞刊物。在攝影技術尚未普及的時代,該刊通過精美的木刻版畫配合文字報道,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為19世紀中后期的英國讀者呈現了關于戰爭、外交、科學、藝術以及海外殖民地的豐富資訊,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大眾傳媒之一。
本期封面
作者簡介:
弗雷德里克·勒布雷頓·貝德韋爾(Frederick Le Breton Bedwell,1836-1905年),1853年加入英國皇家海軍,隸屬水道測量處,參與“阿克泰翁號”(H.M.S. Actaeon)和“拿騷號”(H.M.S. Nassau)等艦船在中國的官方勘測任務。
二、原文及譯文(略過南京明孝陵部分)
原文:
We present three views of Chinese scenery, engraved from the sketches of Mr. F. L. Bedwell.
Our second engraving is a view of the Little Orphan Rock—a most remarkable islet situated in the River Yang-tze-Kiang. It is about 400 feet high and inaccessible except by one flight of steps. A few Buddhist monks live here, in a temple erected on a ledge near the summit.
The subject of our third illustration is the cliff and temple at Hukau, which plac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Poyang Lake, has a very singular aspect. The River Yang-tze-Kiang washes the foot of this cliff. The overhanging rock rises to a height of about 200 feet, and on the summit is perched a temple, occupied by a few priests. The water-marks on the side of the rock show most clearly the great height to which the river rises in the summer, when swollen by the mountain torrents.
譯文:
我們呈現三幅中國風景圖,由 F. L. Bedwell 先生實地寫生并雕刻成圖。
第二幅圖為小孤山景觀,一座極為奇特的小島,位于揚子江中。高約四百英尺(122米),除了一道石階外,別無通路。山頂平臺建有廟宇,幾位僧人居住于此。
第三幅圖所繪為湖口的懸崖與廟宇,地處鄱陽湖入江口,其地貌異常獨特。揚子江水在峭壁腳下拍岸,懸崖陡然拔起,高約二百英尺(61米)。崖頂建有一座小廟,廟中居有數位僧人。巖壁上的水痕清晰可辨,記錄著每逢夏季山洪洶涌而至、水位急劇上漲到的驚人高度。
注解:
“The Little Orphan Rock” 即小孤山,后來它的英文名是“The Little Orphan Island ”。
“Hukau” 為湖口舊拼寫。
三、史料價值
《倫敦新聞畫報》所刊的這兩幅插圖,是歐美19世紀末關于中國的“圖說式報道”,具有較高的圖像史料參考價值。
那個時代照相術尚未完全普及,圖說式報道多由畫家手繪完成。即便拍攝了照片,也往往需由畫師據照片畫面手工繪圖,再由雕版師制成版畫,最終印刷于報刊之上。因此,有一批職業或非職業的畫家、攝影師常年行走各地,記錄風景與民俗,再由本人或更專業的版畫師完成定稿。
在1880年現代印刷攝影技術普及之前,這類插圖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同時又可能因畫家的主觀理解或藝術風格而與實景略有出入。
就這兩幅插圖而言,擬真度頗高。
其中,小孤山圖的山形結構與比例基本準確。根據畫面透視判斷,畫師站位應在彭澤縣城位置,因此小孤山的背景江岸為今安徽宿松縣。畫中可見,當時的小孤山仍為江中孤嶼,北部水道寬闊。如今小孤山已與北岸相連,顯現出“滄海桑田”的地貌演化。小孤山原屬江西彭澤縣,1935年被劃歸安徽。
1870年以后,小孤山的影像多由職業攝影師在海關人員協助下拍攝完成。
小孤山與澎浪磯,約1890年 圖源:英國布里斯托大學
另一幅石鐘山的構圖更為考究,山體輪廓與水線描繪頗為準確。雖山上廟宇飛檐略顯夸張,但建筑群的布局比例合理,尤以畫面右側山腰一棟小建筑(疑為原天平天國軍火庫)細節逼真,極具辨識度。
下圖為石鐘山的現代照片,因樹木蔥蘢,山上建筑多已難辨,但畫中所標示的水線與當今位置高度一致,顯示出該段江水水位百余年來變化不大。
圖源:央視新聞
這兩幅畫作出自畫家F.L. Bedwell之手,他曾搭乘英國軍艦在中國沿海和長江沿岸從事測量工作。九江、漢口、鎮江三口于1861年開埠,這兩張插畫發表于1864年,這兩幅插圖,很有可能是19世紀描繪九江景色的最早一批西方圖像。
【后記】
本篇所述的兩幅插圖,與上一篇《九江文史 | 在英國軍艦上賣“古瓷”》中的畫作同為一批收藏所得。雖然它們描繪的只是石鐘山、小孤山這樣“司空見慣”的九江景致,但刊發年代很早、作者身份特殊,故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在本篇撰寫完成后,本文作者意外查得F.L. Bedwell在長江流域活動的相關記錄,確認他正是首批乘坐軍艦深入長江中游、直抵漢口的英國測繪員兼畫家。由此推斷,此前畫報中刊載的兩幅插圖,應源自Bedwell本次長江之行的寫生記錄。本文作者隨后又發現了這兩幅作品的原始版本,繪制九江開埠之前,其中一幅與刊登于《倫敦新聞畫報》中的差異很大。
我們仍在繼續深入研究,敬請期待后續成果的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