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印度群島位于加勒比海地區,當年哥倫布在此地登陸,誤將這里認作印度,因此被人們稱為西印度群島。此地有一個名叫格林納達的小國,領土面積很小,只有344平方公里,人口也不多,為11.6萬。可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居然大動干戈,聯合七個國家,悍然入侵格林納達。那么,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首次政變
格林納達原本是英國的殖民地,于1974年取得獨立。最初的時候,由埃利克·蓋里總理領導的統一工黨執掌著格林納達的政權,并且奉行親近西方的外交政策。這引起具有左翼傾向的在野力量“新寶石運動”的不滿。于是在1979年3月,格林納達爆發了一場武裝政變,“新寶石運動”成立了以莫里斯·畢曉普為總理的新政府。
畢曉普政府改變了格林納達的外交政策,親近蘇聯以及古巴,并且接受蘇聯、古巴的經濟軍事援助。這引起了美國的不滿,因為它向來把加勒比海地區當作自家的“后院”,之前已經有了一個古巴,如今又多了一個格林納達,這讓美國如鯁在喉。因此,美國政府不斷向格林納達施加壓力。格林納達頓時成為美蘇爭霸、美古矛盾的焦點。
二、再次政變
格林納達畢竟是個小國,無法承受來自美國的壓力,因此畢曉普政府有意改變與美國的關系,同時按照西方的要求,暫緩國有化進程,并且鼓勵私人企業發展,還準備恢復憲政制度。為取得美國的諒解,1983年6月7日,畢曉普親自赴美訪問,成功地改善了與美國的關系。然而,畢曉普的政策卻引起國內政治勢力的嚴重不滿。
以副總理科爾德以及政府軍司令奧斯汀為首的“親蘇古派”決定再次發動一場政變!1983年10月13日,格林納達又一次爆發政變,畢曉普遭到囚禁。19日,部分畢曉普的支持者將其營救了出來,但沒過多久又被軍方控制,還遭到槍殺。之后,格林納達軍方宣布成立革命軍事委員會,并且在全國實行宵禁。
三、美國入侵
格林納達的第二次政變在加勒比地區引起了強烈反響,東加勒比國家組織立即召開會議,并呼吁說美國出兵干預格林納達的局勢。此時的美國認為格林納達將會成為“第二個古巴”,因此也有意插手此事。當時的美國總統是里根,他在執政后對美國的全球政策以及對蘇政策進行了全面的調整,開始“轉守為攻”。
24日,里根總統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計劃小組會議,正式決定出兵。25日五點十分,美軍開始入侵格林納達,這是越戰以后美國的第一次對外軍事行動,7000多名美軍以及300多名東加勒比國防軍(七個國家組成的)投入了這場戰爭。戰爭進行得很快,到11月2日,美軍已經完全控制了格林納達,傷亡非常小,但是這種赤裸裸入侵行動遭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強烈譴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