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戰略博弈的關鍵節點,生物醫藥領域正成為全球產業格局重構的核心戰場。美國將藥明康德等醫藥企業視作 “生物版華為”,以政策限制與數據封鎖試圖遏制發展;而中國 CDMO 企業憑借產能優勢深度嵌入全球供應鏈,創新藥在授權交易中屢創天價,一場圍繞技術主導權與產業生態的較量,正改寫世界醫藥產業的中樞坐標。
中美博弈升級:生物醫藥成為戰略焦點
Guide View
從戰略審視到政策限制,美國對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態度與行動,正反映出其對自身產業領導權受到挑戰的擔憂。
今年 4 月,美國國家新興生物技術安全委員會(NSCEB)發布《Charting the Future of Biotechnology》報告,首次從國家安全高度將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列為最具戰略挑戰性的對手。
圖源:NSCEB官網
報告強調,中國憑借 20 年的國家戰略布局,在資源投入、產業集群培育和資本驅動下,構建起完整生物科技體系,在多個核心領域實現顯著突破,直接沖擊美國的主導地位。報告甚至將藥明康德、華大基因等企業比作 “生物版的華為”,認為其具備主導全球供應鏈的潛力。
幾乎同時,TIME、Axios 等媒體也相繼發文,將中國定位為美國生物科技霸權的 “系統性挑戰者”,肯定中國在全球藥物發展中的關鍵地位,標志著美國已將中國視為威脅其產業領導權的重要科技力量。
4 月 4 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官網更新規定,禁止向中國(含港澳)等國機構提供包括 TCGA 癌癥基因組圖譜、dbGaP 基因型和表型數據庫等核心數據平臺的受控訪問權限,這是美國首次明確禁止此類數據跨境傳輸至中國,意在從源頭上限制中國生物醫藥的研究發展。
美國對中國生物技術發展的擔憂,還源于產業發展模式與資金流向的變化。美國藥物研發傳統上依賴大型制藥公司資金,但如今這些資金有流向中國的趨勢。
從研發項目來看,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展現出更強的創新活力與效率。以 PD-1/VEGF 雙抗為例,Summit 公司因該雙抗臨床成功市值飆升,而美國和歐洲藥企雖早有類似靶點組合探索卻未開展人體試驗。原因在于中國開展早期人體試驗成本更低、難度更小。
此外,研究顯示,同規模中國 Biotech 企業能同時推進十余種候選藥物臨床試驗,遠超美國多數中小型企業單一或雙項目的研發規模。PD-(L)1/VEGF雙抗并沒有被美國Biotech列為優先考慮的藥物,但中國藥企卻紛紛推出各異的組合療法。全球在研的 35 款 PD-(L) 1/VEGF 雙抗中,中國就占據 20 款。這種發展態勢令美國倍感壓力。
盡管特朗普政府尚未表態,但美國對中國生物技術生態的快速發展,憂慮已溢于言表。
白宮 | 圖源:維基百科
全球供應鏈重構:中國CDMO崛起與產能競賽
Guide View
過去十年間,中國生物醫藥制造環節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持續攀升,美國醫藥界對中國 CDMO企業的依賴逐步加深。在生物制藥關鍵中間體、原料藥及無菌制劑工藝領域,藥明康德、凱萊英等中國企業構建起領先的制造能力與交付網絡,成為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支柱。
Evaluate Pharma 數據顯示,2024 年全球前 20 強 CDMO 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 5 席,并在 “創新分子小試 - 中試 - 商用” 一體化服務方面形成技術壁壘。以藥明康德為例,其 2024 年營收逼近 400 億元,客戶網絡覆蓋全球 Top 20 藥企。與此同時,中國產業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
有數據表明,北京、上海在實驗室與研發用地新增面積上超越波士頓、倫敦等傳統醫藥中心,憑借完善的基建、政策支持與供應鏈體系,成為國際藥企海外布局的首選地。中國 CDMO 企業深度參與新藥早期開發、CMC 流程及全球注冊支持,國際營收占比持續提升。
GLP-1 藥物的市場熱潮,也為中國 CDMO 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作為老牌多肽 CDMO 企業,泰德醫藥于24年 5 月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沖擊主板上市。泰德醫藥旗下的中肽生化成立于 2001 年,是行業知名企業,在國內外均設有研發生產基地,客戶覆蓋多家跨國藥企與生物技術公司。自 2015 年被信邦制藥收購,到 2020 年被浙江泰德回購,中肽生化不斷發展。
截至 2023 年初,泰德醫藥擁有 249 個 CDMO 項目及六個 CMO 項目,2023 年又新增 72 個 CDMO 項目、七個 CMO 項目,全年完成 8728 個 CRO 項目,業務覆蓋超 50 個國家和地區。截至 2024 年 5 月,公司已與 7 個客戶開展 9 個 GLP-1 藥物開發項目,同時還布局了多元化 TIDES 藥物項目。
泰德醫藥此次 IPO,標志著老牌多肽 CDMO 企業的上市進程,也印證了 GLP-1 熱度對上游產業的帶動。行業內,產能緊缺已成共識,禮來宣布在印第安納州基地投資 53 億美元擴充 GLP-1 產能,創下美國彼時合成藥物 API 制造投資之最。
在此背景下,CDMO 巨頭紛紛發力。藥明康德 2023 年完成常州、泰興基地擴建,2024 年 1 月新產能投用,多肽固相合成反應釜體積擴至 32000L。其 2023 年 TIDES 業務收入 34.1 億元,同比增 64.4%,年末在手訂單增 226%,并與禮來合作生產替爾泊肽關鍵成分,禮來稱尋找替代供應商 “不可行或需很久”。
凱萊英作為信達生物與禮來合作的瑪仕度肽 CDMO,2024 年 Q4 化學大分子業務(主要為 GLP-1 相關多肽藥)收入環比增 200%,預計為產品上市備貨。其還獲禮來口服小分子訂單,推進替爾泊肽多肽訂單,部分項目進入驗證生產,同時加快多肽產能建設。凱萊英 2024 年多肽固相合成產能約 21000L,預計 2025 年下半年將提升至 30000L。
圖源:凱萊英官網
其他企業方面,翰宇藥業現有 1000 公斤產能;諾泰生物老產能技改后年產能 400-500 公斤,連云港工廠具噸級產能,601 車間年產 5 噸,602 車間及寡核苷酸噸級車間預計 2025 年建成,此前還與歐洲藥企簽 1.02 億美元 7 年供貨合同。泰德醫藥杭州多肽 API 年產能 500 公斤。圣諾生物老車間產能約 400 公斤,新車間投產后 GLP-1 原料產能滿產達 2 噸,年產 395 千克多肽原料藥生產線進入驗證階段。
展望未來,隨著司美格魯肽國內專利 2026 年到期,仿制藥生產需求將進一步釋放,供需不平衡態勢仍將延續。
美國企業因中國生物制藥專利性價比高持續收購,加之市場對優質生物制藥的無限需求,為中國生物制藥公司帶來長期發展機遇,這也成為中國生物制藥 CXO 股票近期上漲的根本原因。
結構性轉變下的雙向互動:中美醫藥交易火熱進行
Guide View
盡管美國政府持續警示中國生物科技崛起的風險,但 2024-2025 年中美生物醫藥領域的實際交易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 中國創新藥正被美國企業大規模收購,這種結構性轉變標志著中國在全球生物科技 "賣方市場" 中占據重要地位。
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GlobalData 統計顯示,2024 年跨國藥企(MNC)與中國生物技術企業的授權交易總額達 415 億美元,較 2023 年激增 66%,創歷史新高。中美間的 BD 交易總額也從 157 億美元攀升至 213 億美元,交易覆蓋康方生物、恒瑞醫藥等頭部企業,涉及 ADC、雙抗等前沿技術領域。進入 2025 年,這種勢頭不減,DealForma 數據顯示,首付款超 5000 萬美元的授權協議中,中國企業占比高達 42%。
圖源:pexels
這種市場現象源于供需兩端的結構性變化。中國企業憑借成本優勢、研發效率和創新潛力,開發出具有競爭力的候選藥物;而美國 MNC 面臨管線老化、本土研發乏力的困境,急需引入外部創新資源。例如,康方生物的 PD-1/VEGF 雙抗依沃西在非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中表現優于默沙東的 Keytruda,引發行業震動,推動了后續一系列高額交易。
特朗普政府上臺后推行制造業回流政策,禮來、強生等企業雖承諾向美國本土研發生產投入巨資,但同時加大了對中國創新藥資產的收購力度,交易總額已達 250 億美元。
近期幾筆標志性交易尤為矚目:默沙東以 32 億美元獲得禮新醫藥的 PD-1/VEGF 雙抗許可;輝瑞斥資超 60 億美元引進三生制藥的同類產品,并追加 1 億美元股權投資;百時美施貴寶與 BioNTech 達成 111 億美元協議開發 PD-L1/VEGF 雙抗。這些高額交易與候選藥物尚未獲批的現狀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中國創新藥的市場價值。
圖源:三生制藥官網
前 FDA 局長 Scott Gottlieb 指出,美國高昂的研發成本和監管壁壘正促使制藥業務向中國轉移,本土創新中心的資金被分流。與此同時,并購中國 Biotech 成為新趨勢,2023 年底至 2024 年,阿斯利康、諾華等企業相繼出手,多筆超 10 億美元的收購案凸顯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的戰略價值。
西北大學教授 Craig Garthwaite 認為,中國藥企通過長期研發投入,已具備成熟的創新能力并驗證了技術科學性。
但特朗普政府尚未對這些合作表態,未來是否會出臺干預措施,仍存在不確定性。
結語
Guide View
在中美博弈不斷升級的當下,生物醫藥領域已成為雙方戰略競爭的焦點。美國將中國生物醫藥產業視作最具挑戰性的對手,不僅出臺政策限制數據傳輸,還對中國在研發效率、CDMO 產能等方面的崛起深感憂慮。然而,中國醫藥產業憑借完整體系與創新活力強勢突圍,CDMO 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地位攀升,創新藥更獲美國企業大規模收購,在全球生物醫藥格局中書寫著不容忽視的中國力量。
參考來源:
[1]公司官網/網絡新聞
[2]動脈網
[3]E藥經理人
[4]思波隨筆
[5]制藥網
[6]生信番茄
[7]醫藥魔方
[8]同寫意
制作策劃
策劃:Whale / 審核校對:Jeff
撰寫編輯:Whale / 封面圖來源:網絡
媒體合作 | 微信號:GuideView2021
投稿轉載 |13291812132(同微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參考文獻如上,如對文中內容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留言討論。如需轉載,請郵箱guideview@guidechem.com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