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是領導者必備的素質,若領導者不能接納并踐行同理心,后果將很嚴重。忽視同理心可能導致負面結果,包括職場環境惡劣、士氣低落、人員流失嚴重以及員工倦怠。對領導者而言,可能無法與他人建立聯系、難以收集信息,或者被認為高高在上。盡管如此,很多領導者仍然難以理解同理心究竟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踐行。本文指出了領導者在工作中正確運用同理心的六種策略。
最近,我為一家大型跨國企業設計了一個領導力溝通研習班。首席執行官看到我的草案里有關于同理心的課程時,反應道:“我們都知道同理心是好東西,但做那些過于感性的事,感覺不太靠譜。”
領導者常常高估自己的同理心水平。《2024年職場同理心現狀報告:行動方案》顯示:“55%的首席執行官認為自己在工作中以同理心領導,但只有28%的員工和22%的人力資源人員認同這一點。”在另一場領導力研討會上,一位參與者表示:“我不喜歡像心理治療師那樣傾聽別人的感受。我試著對員工這么做了,但感覺不真誠,而且效果也不好。”
同理心是領導者必備的素質,若領導者不能接納并踐行同理心,后果將很嚴重。忽視同理心可能導致負面結果,包括職場環境惡劣、士氣低落、人員流失嚴重以及員工倦怠。對領導者而言,可能無法與他人建立聯系、難以收集信息,或者被認為高高在上。那位難以展現同理心的參與者,其360度反饋表明,他的領導風格“過于唐突”,近乎“咄咄逼人”,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什么員工不愿意與他分享信息和想法。
選擇繞過同理心,可能看似是一條高效的捷徑,但在處理問題和提升員工參與度方面,研究表明,同理心對于職場中有效的溝通、協作和建立聯系至關重要。擁有富有同理心領導者的企業,員工參與度更高,人員流動率更低。尤其是在不確定和危機時期,同理心已被證明對引領和保護企業渡過難關至關重要。
盡管如此,領導者們仍然難以理解同理心究竟是什么(以及不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踐行。此外,許多人可能抗拒展現同理心,特別是當文化或性別刻板印象起作用時。男性領導者可能擔心同理心被認為不夠陽剛;女性領導者可能擔心被視為過于情緒化或不夠注重結果,從而壓抑同理心;一些神經多樣性人群覺得表達同理心很棘手;還有些人覺得這個過程太耗費精力。
領導力在于通過他人實現成果,而同理心是調動、聯系和吸引他人的必要條件。以下是領導者在工作中正確運用同理心的六種策略。
1、制定同理心準則
如果沒有明確的定義,同理心可能變得模糊不清,這會影響領導者是否踐行以及如何踐行同理心。我那位首席執行官客戶和他的領導團隊原則上重視同理心,但將其視為“縱容”或“心理治療”,導致在實際操作中有所顧慮。
-形成共同認知:為你的組織或團隊建立對同理心的共同理解——明確它是什么,如何增加價值,以及在工作環境中如何通過行為表現出來。
-結合具體情境探討:討論同理心在你所處的特定情境中的意義,以及它如何支持你正在營造的文化氛圍。我曾合作過的一家科技公司將同理心定義為“知識上的慷慨”,即通過異議和辯論追求技術卓越。
-明確行為表現:確定同理心在行為上的體現方式。該科技團隊強調,講真話、專注且包容地傾聽、換位思考、接納復雜性以及(尊重地)表達不同意見,都是重要的同理心行為。
-厘清協同關系:定義同理心、績效標準和問責制如何協同運作。該科技團隊概述了他們將如何考慮個人情況,提供或尋找支持,同時確保團隊需求得到滿足。
-彼此承諾踐行:你的團隊能對你有怎樣的期待?你又如何知道同理心正在發揮作用?我的首席執行官客戶對同理心有了更細致的理解,即“充滿好奇且嚴謹”。
2、關注他人
我們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領導者(或談話對象),當有人表達關切時,他們會以自己的經歷為出發點回應。
我的一位客戶阿拉娜就遇到過這種情況。她試圖向老板傾訴,在經歷“更年期記憶力減退”時,記住大量數據對她來說有多困難,想借此說明為什么她處理某些信息花費的時間變長。然而,老板接下來的45分鐘都在講述自己的更年期經歷,與阿拉娜的情況截然不同。
這種反應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阿拉娜感到很沮喪。這正是同理心應注重“存在”而非“行動”的體現。
-做容納者:盡管阿拉娜的老板留出了討論的空間,但她也占據了這個空間。相反,領導者應成為時間、空間和傾聽的容納者,讓對方能安心分享自己的真實想法,在無評判的環境中認識、表達和梳理自己的經歷,讓他們自己來填充這個“容器”。
-做傾聽者:傾聽是我們給予和收獲的禮物,是讓他人感受到被關注和理解的方式。如果我們不會傾聽,就無法表達同理心。設定一個目標:“我要專注當下,不帶評判地傾聽。”確定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做到專注和在場。
-做提問者:有同理心的領導者會表現出對他人的興趣并提出問題。開放式的尋求觀點的問題有助于促進思考,增進相互理解。例如:你這段經歷感覺如何?你是如何應對的?哪些方法有效?哪些無效?
表達同理心需要關注他人:為他人創造并保留空間,保持專注、安靜和好奇。
3、平衡個人與團隊需求
當領導者過于關注個人的情感體驗時,可能會在處理更廣泛的組織問題(如團隊績效和戰略決策)上有所疏忽。
娜塔莉亞是一家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合伙人,她想幫助同事米婭,但過度代入米婭的感受,導致在實施解決方案時用力過猛。她無意間忽視了對團隊的指導,引發了團隊成員的不滿、困惑和偏袒指責,最終局面需要修復。
為避免陷入某種情緒,將資源過度投入到個人而忽視團隊,可嘗試以下方法:
-多視角收集信息:換位思考意味著在不代入對方感受的前提下收集信息,以理解對他們而言什么是真實重要的。這有助于發現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東西,比如價值觀、目標和議程,使提出解決方案變得更容易,同時表明你花時間去理解了他們的觀點,即便你不同意或感受不同。娜塔莉亞本可以通過說“告訴我你的想法”或“我真的想了解你對此事的看法”,來明確自己想從米婭和團隊的視角了解什么。這樣能讓你收集到重要信息,而不是被困在強烈的情緒中。
-參照同理心準則:在保護個人隱私的前提下,與同事或團隊討論如何依據同理心準則提供支持。從一開始就提高大家對某個問題可能對他們產生何種影響的認識,然后征求他們的意見,共同制定解決方案。每個人面臨的挑戰都獨一無二,所以你可以調整問責措施,如截止日期、績效目標或資源分配,以適應個人情況。在不影響團隊目標進展的情況下,能否以其他方式(如靈活工作時間、輔導等)支持個人?能否暫時調整工作量?其他團隊成員能否在不疲憊的前提下提供幫助?重要的是,要考慮這些改變對團隊其他成員的影響。
作為領導者,展現同理心并不意味著你必須感同身受,而是要更好地理解他們的處境,為個人和集體決策收集重要信息,從而實現雙贏。
4、協助支持而非越俎代庖
當有人遇到困難時,我們很容易想要幫他們解決問題。娜塔莉亞深陷米婭與一位難纏同事(該同事已向人力資源部門舉報米婭)的問題中,于是她急切地與該同事、人力資源部門及其他員工對峙。娜塔莉亞既沒有詢問米婭需要什么支持,在這次情緒化的干預后,也無法專注于自己或團隊的需求。
事后反思時發現,娜塔莉亞本可以與米婭一起明確她的需求,然后協助她獲得所需支持。下次員工需要幫助時,可以這樣:
-了解情況:弄清楚全部事實。
-明確所需支持:他們、團隊、你各自需要什么支持?相比于自行決定,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并詢問對方可能需要什么幫助,更能體現同理心且效率更高。
-確定支持提供者:在了解他們的需求后,你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協助提供支持,而不是親自提供支持。娜塔莉亞的同事既需要一些情感支持,也需要人力資源部門的支持和調解。
-思考協助方式:通常,我們能提供的最重要支持就是傾聽,并詢問對方什么對他們來說是真實的,以及他們需要什么。這能讓他們感受到被關注和理解,也為下一步提供重要信息。
5、樹立邊界設定榜樣
領導者面臨著無數需要同理心的需求:建立合作關系、關注員工健康、展現敏感與關懷、激勵鼓舞員工、創造成長機會等等。過度投入他人的情緒可能導致不堪重負、精疲力竭、決策能力受損、效率降低,甚至出現研究中所說的“共情困擾”:“為保護自己免受過多負面情緒影響,而渴望從某種情境中抽身。”
領導者還需要在展現脆弱與勇氣之間找到平衡。失衡的話,可能會過度暴露個人的掙扎或情緒,模糊職業界限,損害領導者作為可靠權威人物的形象。我的一位客戶克里斯,是一位科技公司副總裁,他不知道如何在做一個“平易近人”且“有同理心”的領導者與滿足自己對專注時間的需求之間找到平衡。他總是隨叫隨到,因沒有保護好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而疲憊不堪。我們找出了一些簡單的解決辦法:安排不受打擾的時間、某些日子在家工作、委托他人參加會議,這樣他既能保持親和力和同理心,又能滿足自己的需求。
健康的邊界設定常常受到內疚感、討好心理或對沖突的恐懼的阻礙,導致過度承諾和個人界限不清。因此:
-了解自身極限,保護自身精力:思考以下問題:你現在想要或需要設定哪三個邊界?為什么這些對你很重要?確定你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樹立平衡與邊界的榜樣:如果你自己在設定邊界方面有困難,想想你會給他人(如家人或團隊成員)樹立怎樣的榜樣。
-展現脆弱與勇氣,但不過度分享或傾倒情緒:從自身經歷出發,向團隊分享克服挑戰或管理壓力的經驗教訓。
-樹立健康行為榜樣:如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自我關懷、休息、休假、遠離電子產品、情緒調節和壓力管理等,并鼓勵他人效仿,營造一種注重福祉的文化。
-及時處理關系問題、績效不佳和人際沖突:以減少問題升級,避免投入更多精力。
6、更新表達方式以建立聯系
當有人談論自己的感受或經歷,尤其是負面的內容時,我們很容易想用“我完全知道你的感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或“你會沒事的”這樣的話來安慰對方。問題是,我們無法確切知道別人的感受,也不能準確預測事情一定會好起來。
另一種需要避免的善意回應是以“至少”開頭。我的一位客戶表示:“我很害怕用西班牙語做這個演講。”而他們的經理回應道:“至少你有基礎的西班牙語能力。”
說這種話的人通常是想幫助對方感覺好一些,但這可能會顯得居高臨下,貶低對方的經歷或感受,讓他們覺得被輕視、誤解或未被理解。對于那位第一次用西班牙語做演講的客戶來說,這種“至少”式的回應讓他很受傷,“這讓我不敢再表達自己有多害怕。老板好像釜底抽薪,暗示我沒有理由害怕,言下之意是她的情況更糟糕。”
相反:
-認可與探索:傾聽他人的經歷和感受,不要用“這沒什么!”或“至少”這樣的話評判或否定他們。而是要認可對方,比如“聽起來你對沒得到晉升感到很沮喪”或者“很遺憾你對這次演講如此焦慮”。不帶評判地傾聽本身就是一種支持。
-建立聯系:用能建立聯系的語言取代那些看似善意卻敷衍的話語,比如“我能感受到你對這次演講有多焦慮,我懂。”“看起來你對沒得到晉升感到失望,跟我多說說吧。”“如果你想聊聊,我隨時都在。”當你覺得不知所措時,可以借鑒布琳·布朗的建議:“我都不知道該跟你說什么,但很高興你能跟我分享這些。”
-保持好奇態度:保持開放和好奇,去發現對方的真實想法和感受。踐行同理心的一個挑戰是,當別人的觀點與你不同時,你要相信他們的觀點。你既能堅守自己的觀點,又能接納對方觀點的能力,就是同理心的實際體現。
同理心,尤其是側重于換位思考的同理心,是有效領導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其他技能一樣,它需要不斷練習。當然,在某些人和情境中,同理心可能適得其反,這就是為什么首先要理解同理心是什么,以及在你特定的工作場所它應該如何體現。僅僅欣賞同理心是不夠的:通過我們提出的問題、傾聽的方式以及給予他人和工作的關注質量,將同理心付諸行動,這是領導力不可或缺的要素。
關鍵詞:
帕萊娜·尼爾(Palena Neale)| 文
帕萊娜·尼爾博士是unabridged的創始人,這是一家位于巴黎的領導力發展機構,提供輔導、指導和學習干預,幫助專業人士提升個人和社會影響力。她為全球個人和組織設計并開展女性領導力培訓項目,包括為聯合國、政府和私營部門開設的高管領導力課程。帕萊娜研究并教授與女性領導力相關的課題。
周強 | 編校
認知升級,不靠雞湯靠方法。精選商業干貨、前沿趨勢、管理智慧,《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陪你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618促銷活動火熱進行中,優惠入手哈評會員就趁現在↓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系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newmedia@hbrchina.or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