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張翰以四十歲之齡出演高中生的消息,如一顆石子投入油膩的池塘,泛開的不是漣漪,而是滿池浮油般的吐槽。鏡頭里他梳著韓式劉海、穿著藍白校服的模樣,恰似一幅被強行裝裱在少年相框里的中年畫像,嘴角勾起的弧度里,藏著的不是青春意氣,倒像是對著鏡中假面練習許久的標準微笑。這場景,讓人忽而想起魯迅筆下那些 “瞞和騙” 的戲文 —— 明明是該著長衫的年紀,偏要擠入短衣幫的隊伍,臉上涂著厚厚的粉,以為能遮住歲月的紋路,卻不知那粉底下的褶皺,早已在鏡頭前裂成了蛛網。
一、裝嫩者的假面與看客的麻木
在娛樂圈這出大戲里,“裝嫩” 早已不是新鮮戲碼。從三十歲演豆蔻少女到五十歲扮青蔥少年,演員們頂著與年齡不符的皮囊在銀幕上穿梭,觀眾起初還會驚呼,后來便漸漸麻木,甚至生出 “向來如此,便對么” 的疑惑。張翰此次出演高中生,不過是將這層窗戶紙捅得更破些 —— 四十歲的軀體里,如何能盛得下十七歲的靈魂?那刻意挺直的腰板、故作輕快的步伐,像極了提線木偶在模仿活人走路,關節處的僵硬與違和,比劇本里的臺詞更顯突兀。
魯迅在《論睜了眼看》里說:“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 如今的娛樂圈,又何嘗不是在這條 “逃路” 上狂奔?演員們害怕皺紋爬上眼角,便用醫美刀削去歲月的痕跡;制片方恐懼市場拒絕成熟面孔,便讓中年人永遠困在校園的濾鏡里。于是我們看到,銀幕上的青春永遠是標準化的玻尿酸臉加刻意賣萌,真實的少年感反而成了稀缺品,這恰似魯迅所批判的 “閉了眼睛,說‘天下太平’”—— 以為遮住年齡,就能留住青春,卻忘了真正的生命力,從不在假面之下。
二、資本邏輯下的年齡暴政與演技的貶值
更深層的荒誕,在于這裝嫩背后的資本邏輯。為何四十歲的演員還要爭搶高中生角色?并非其演技卓絕到能跨越年齡鴻溝,而是娛樂圈的選角標準早已被 “流量至上” 的規則扭曲。制片方算的是 “熟男演少年” 的話題度,投資人看的是 “大叔扮嫩” 的熱搜潛力,至于角色是否貼合年齡,演技是否經得起推敲,倒成了次要的事。這讓我想起《孔乙己》里的咸亨酒店,掌柜只關心茴香豆的賬,卻不在意孔乙己的長衫是否已磨出破洞 —— 資本只關心流量的數字,卻不在乎藝術的體面。
當張翰們在銀幕上擠眉弄眼地扮演少年時,真正的年輕演員卻可能因 “不夠有名” 而無戲可演。這種逆淘汰的怪象,恰似魯迅筆下 “劣幣驅逐良幣” 的社會縮影:有實力的演員因不愿迎合裝嫩潮流而被邊緣化,擅長戴假面的藝人卻能靠話題度平步青云。演技本應是演員安身立命的根本,如今卻讓位于年齡假面和流量數據,這不是藝術的進步,而是娛樂圈的墮落,是把 “演戲” 變成了 “演人設”,把 “角色” 變成了 “商品”。
三、打破鐵屋:撕掉年齡標簽,正視真實的力量
魯迅在《熱風》里寫道:“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放在娛樂圈,這 “冷氣” 便是對年齡的恐懼與對真實的逃避。張翰被吐槽的本質,并非觀眾對其個人的苛責,而是對整個行業 “拒絕成長” 的反抗 —— 觀眾早已厭倦了千篇一律的裝嫩戲碼,渴望看到能直面年齡、擁抱真實的角色與表演。就像陳道明中年時演《圍城》方鴻漸,眉宇間有少年的狡黠,也有中年的無奈,那才是歲月沉淀出的真實魅力;又如周迅在《李米的猜想》里素面朝天演出租車司機,皺紋里都是戲,誰說真實的年齡不能成就經典?
打破這年齡迷障,需要演員有 “不裝嫩” 的勇氣,更需要行業有 “不用嫩” 的底氣。制片方該明白,觀眾買票不是為了看中年人扮少年的滑稽戲,而是為了看打動人心的故事;演員也該懂得,真正的魅力從不因年齡而褪色,反而是對不同人生階段的真實演繹,才能讓角色有血有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