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里是抗拒的,但因為是剛畢業的年輕記者,不能不問。那次和韋東奕的對話,他意外地對我還算耐心,因此在聊天最后,我試探性地將那個問題拋了出來。他沒表現出不悅,很老實地答“沒有”。由于問了一些獵奇問題,那兩篇報道我沒好意思署上真實姓名。
后來這段圍繞“女朋友”“是否想找女朋友”“數學是女朋友”的對話,被單獨剪成短視頻,上了熱搜第一。幾千萬播放,應接不暇的評論。而其他關于“韋東奕發明的不等式”“怎么學數學”“推薦書目”等話題,迅速被信息洪流淹沒。身邊人來“恭喜”我“喜提熱搜”,我知道對方是善意的,但卻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尷尬。
四年中,這一直是我的一大迷思:我去過重大事故傷難現場,去貧困山區寫過被誘拐的女童,調查過東北的槍支管理問題,也寫過一些被反饋說有趣的小特稿。但是幾年記者做下來,最為旁人津津樂道的,是我和韋東奕之間那次談不上深度的對話。
直到今天他回到熱搜,只是有關他走路的樣子,他吃什么,他辦公室的擺設,都被全網放大研究。很少有人關心他真的研究了什么?他的研究對普通人有什么影響?或許他開賬號、更希望被人關注的是他的研究成果呢?我意識到,大眾對韋東奕的圍觀,從一開始就不是對科學的關心,而是對異類的打量,說得難聽一些,像看動物園新來的珍奇動物。在我的感受中,這場流量從始至終像是一個莫名其妙的幻覺。
我做了一個很簡單的采訪,被貼上“唯一采訪了韋東奕的記者”標簽;韋錄了一個三句話的視頻,被蓋上“反差天才”的帽子。人們把太多想象投射在他身上,可他從沒想過扮演這些角色,或許這是今天“流量”吊詭的地方。
可韋東奕只是韋東奕而已——他純真簡樸,對數學極為認真,對生活要求級低,是個普通,甚至可以說非常“正常”的青年學者。只是我們太久沒見過這種純粹,才誤以為它是異類奇觀。或許“不正常”的是社會的躁動,而從來不該是韋東奕的沉默和簡單。
我不得不反思,我也參與了這場圍獵。這兩天我一直在想剛見到他時他的那句:“你們到底是怎么找到我的?”我想我們根本不該找到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