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的一個現象,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或許都不具備閱讀長文的能力,很多人大概只能接受200字以內的信息,過長的文字會導致他們感到煩躁和疲勞,直接跳過閱讀。
某種程度上,這可能也是為什么短視頻會在全球迅速崛起的一大原因。
再加上算法機制的推波助瀾,幫你屏蔽了不同的聲音,導致很多人對世界的認知比較單一,對于不同的聲音,似乎已經沒有什么思考的耐心了。
比如,隨便發一些“美國已經淪為了紙老虎”,“解放軍已經甩開美軍好幾個代差”這類的視頻,大概率很容易就能贏得排山倒海般的激情評論和點贊。
每次我想擺事實講道理的跟他講講,就一定會被扣上各種帽子,被指責是“在幫敵人說話”。
因為,在他們眼中,解放軍全面領先于美軍一定是“不容置疑”的,誰質疑,誰就是不愛國。
然而,很多事情,并不是一起捂著耳朵高喊“贏贏贏”,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東西,然后就真能贏的。
所以,該講的,我還是要講講。
即便在一些領域,解放軍已經華麗反超美軍,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咱們大幅度更新發展的同時,美軍那邊也不是停滯靜止的狀態。
某些領域,中美之間依舊存在著明顯差距。
1.盟友體系和軍事基地優勢
美軍的那些盟友,可以說是美國人巧舌如簧的忽悠進來的,但同樣不可否認,也是美軍用血與火贏得無數勝利而吸引進來的。
美軍在全球大約有800個左右軍事基地。光是咱們周邊,就圍了一大堆。
你看咱們東部戰區每次進行“聯合利劍”圍島演習之后,都還要在黃海和渤海,展開一番實彈射擊演訓。
以上兩個海域,雖然離臺灣海峽有段距離,但卻相當關鍵,軍演正是意在敲打日韓,抵近震懾美軍在東北亞的軍事基地。
再看美國,它在關島部署3000公里的中程導彈,就能威脅中國的核心區。而咱們要威脅美國的核心區,則需要射程13000公里的洲際導彈。
要知道,中程導彈和洲際導彈,成本差距巨大,打擊精度和攔截難度更是相當不一樣。
與上述盟友和基地優勢密切相關的,則是下面要講的第二點。
2.美軍在遠程投送和部署這方面,依舊厲害。
要知道,這個遠程投送,可不是說從國家的這邊送到國家的那一邊,而是要把人員和補給投送到其他大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能力。
盟友與基地眾多的美國,這方面自帶明顯優勢。
相比之下,咱們目前的海外基地還是個位數。
當然,這主要和國家軍事戰略有關系,美軍是全球化軍隊,必須保證在世界各地隨時有兵可用;中國則與之相反,咱們一直奉行主動防御的國家軍事戰略,短期內還沒有全球化軍事行動的戰略需求。
不過,如果咱們將來真的要向星辰大海進發的話,那么這個領域早晚都得好好的把課補上。
(目前的幾個中國海外基地)
3.全球海洋水文信息數據庫。
這跟上面的2有相當密切的關系。
美國的軍事基地,以及各種名義的“科考站”遍布全球,美國海軍也縱橫大洋將近一個多世紀,這方面他們確實掌握著明顯優勢。
而那些海洋水文信息,它們跟衛星(主要是GPS)組成數據鏈,進行密集通訊,可以高精度記錄情報信息。比如,洋流、潮汐規律,海水溫度和密度、含鹽量等等。
一旦某些國家掌握了這些信息,將會嚴重威脅到咱們的水下作戰平臺——潛艇。
毫不夸張的說,這些海洋水文信息關乎著遠洋潛艇活動的生存和戰斗能力。
為了絕對隱蔽,潛艇往往會主動關閉聲納。對他們而言,靠什么做出判斷,以幫助自己安全進入作戰地域和待機陣位內,主要就是參考的,就是那些已探測的海洋水文數據。
反之,一旦這方面的信息被對手掌握,戰場就將會呈現對敵人單向透明的不利局面了。
特別是戰略核潛艇。在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中,相對于陸基、空基(戰略轟炸機),海基平臺的生存能力是最強的——戰略核潛艇深藏于水下,對其的探測,至今仍屬于世界性難題,分導式多彈頭設計又使核潛艇的打擊目標非常廣泛——某種程度上,只要擁有一定數量的戰略核潛艇,就掌握著二次核反擊能力。
而且,受地球活動影響,大海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實時更新。這就要求一國有條件進行廣泛且長期的積累和觀測。
好了,咱們再接著看。
4.各國軍隊的主戰裝備電磁特征數據庫。
就說不久前的5.7印巴空戰。
某種程度上可以推測,別說是印度飛行員,在那種戰場單向透明的環境下,就是法國人開著陣風,或許也是差不多的結果。
大家都笑話印度空軍沒有體系,陣風飛行員直接使用公頻明碼喊話——你在哪兒啊,我在哪兒?
但問題是,法國自己有嗎?
陣風在法國,用的可是北約的那套東西。
美國的RC-135、EP-3C每天在全世界飛來飛去,馬不停蹄的采集射頻信號,定位機場、雷達站、防空陣地,隔兩周就要更新一下北約的RWS數據庫。
每次行動,幾乎都是美國的E-2D、E-3、E-8、全球鷹專職負責給北約盟國“開天眼”;還有一堆KC-135、KC-10為他們提供補給;EA-18負責給北約盟友們提供電子防護;咆哮者第一個沖進去,拔掉敵人的防空火力點...
到了收尾的時候,法國等一眾盟國的飛機再飛進去扔點導彈裝裝樣子...
甚至,從這個角度看,懂王一直在罵罵咧咧的抱怨歐洲人占美國便宜,北約白嫖美軍軍費,似乎還真有那么點道理....
不過,如果看最近的中美兩軍電子戰斗法,咱們中國往往才是占據優勢的一方。
這主要是歸結于,咱們中國艦艇上廣泛采用了大功率有源相控陣技術,比美國雷達先進了至少一代。
目前,中國雷達全面采用了氮化鎵組件,而美國還停留在上一代的砷化鎵。
這個氮化鎵屬于制鋁工業的“副產品”,咱們作為全球第一大的鋁制品生產國,順便弄出來的量,就相當夠用了。
相比之下,美國的鋁制品生產規模則要小的多的多,短期內根本不具備量產氮化鎵,來全面升級雷達的能力。
但這是后發裝備優勢所帶來的先機,考慮到美軍在電子對抗上經驗豐厚,再加上其龐大且實時更新的主戰裝備電磁特征數據庫,咱們還是不可掉以輕心。
接著說說第五點。
5.美軍的監視監聽系統,依舊領先世界。
美國人對全世界的電訊監聽,AI識別分析,跟蹤能力還是非常厲害的。別的不說,就看美軍情報系統利用的那些操作系統后門和芯片后門相關的便利,這方面,短期內確實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比得了的。
總之,實際上,無論是軍事思想的前瞻架構,還是武器裝備的技術發展,解放軍過去秉承的,很多也源自美軍的那一套。
美軍有的,解放軍就要有。
但要說中美軍隊的建設目標,其實還是有明顯不同的。
美軍的長期建設目標是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戰勝任何國家(當然,實踐中失敗的也不少);
咱們解放軍當下的建設目標,則是在自己門口和周邊地區戰勝美軍;
所以,拋開目標難度不談,只看完成度,然后高呼“贏贏贏”,這樣的強行比較,意義真的不大。
最后還是那句老話,我們的心態應該是全面而充分地知己知彼,不刻意地就某個特點去輕視敵人,這才屬于一個大國民眾理性和智慧的體現。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和改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