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立本
中國科舉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天使,但也要拒絕僵化與華而不實的魔鬼,公平競爭,唯才是舉,是選賢與能的基礎,讓這個獨步全球的制度優勢,成為中國國家競爭力的優勢。
中國科舉制度是魔鬼還是天使?它長期以來陷入兩極化爭議。這一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在唐宋明清發揚光大,延綿一千多年,到晚清一九零五年才廢除。它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巨大的烙印,與當下中國的高考微妙連結,成為繞不開的文化傳統。
因為這樣的全國考試制度,打破了階級的界限,也沖出地域的限制,創造了一個全國的人才篩選機制。底層的寒門子弟、偏遠地區的學子歷經十年寒窗,都有機會脫穎而出,青云直上,進入權力的核心。這是中國“賢能政治”的基礎與實踐,超越世家豪族的權力壟斷,讓人才不會被埋沒,讓社會可以選賢與能,讓德才兼備的知識精英來領導國家的方向。
這也打破了“讀書無用論”,科舉制度形成一個強大的氣場,民間曉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讀圣賢書,所學何事?不僅是為了個人的功利,也是要“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賡續儒家的理想主義情懷,不僅是個人的“溫良恭儉讓”,還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肩負“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唐代狀元郭子儀,平安史之亂,詩人王維、賀知章,書法家柳公權,都是科舉的狀元。
科舉也曾經被酷評,說考生都是搞八股文,吟詩作對,不食人間煙火;但也不能否認科舉出人才,往往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宋末狀元文天祥就是顯例,他在宋代風雨飄搖之際,勇于救亡,即便被俘勸降,也堅決不從,他的《正氣歌》,寫出家國情懷,成為千古絕唱。
即便到了清末,進士出身的兩廣總督林則徐,在國事如麻、內憂內患之際,仍然喊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展現科舉制度淬煉的人才風骨,虎門銷煙,救中國于鴉片毒霧彌漫中。
盡管科舉有各種的局限性,但它的公平性仍廣受民間的肯定,不僅出題老師要“入闈”,避免串通弊端,宋代之后還出現“糊名制”和“抄錄制”,要確保考試的公信力,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平臺,聚天下英才,成為國家機器的一環,發揮穩定社會的力量。
今天的中國高考,成為全球最大的人才選拔機制,秉承科舉的精神,超越階級和地域,讓勤奮的、有天分的人才都可以實現理想,提供底層精英往上流動的機會,公平競爭,唯才是舉。中國科舉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天使,但也要拒絕僵化與華而不實的魔鬼,讓這個獨步全球的制度,成為中國國家競爭力的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