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好?還是瘦好?這是民間未有定論的話題。坊間看到別人變胖,常會恭維“你發福了,真好!”意即胖是有福氣的體現。心寬才能體胖啊,不愁吃,不愁穿,不煩神,不費心,無憂無慮,喝水都長肉,多么美好的日子!遺憾的是筆者從小就“瘦巴巴”的,父親說是“捏巴子(方言,諧音)”。母親告訴我,3歲前我是小胖子。我多么希望回到3歲前不要長大。在學校,被欺凌無還手之力;農田重活干不過別人。多么希望胖起來,但五十年代出生的我在農村始終沒能胖起來。1977年恢復高考我上了大學,1982年成了農村人無比羨慕的“國家戶口、拿工資的人”。每次回老家,父親總是詫異,“你怎么還沒胖起來?看人家城里人肚子挺得高高的。”成為城里人還沒胖起來,成為父親和我自己揮之不去的心結。
還好,老了之后得到另一種安慰。因為坊間還有一種說法,“千金難買老來瘦”。原來中國古代養生文化中,還有“瘦壽肥夭”的說法,即“瘦者長壽、胖者早衰”的意味,肥胖可能引發氣血壅滯、痰濕內生等問題。如《黃帝內經》提到“肥貴人則膏粱之疾”,暗示飲食過盛、體型肥胖易導致疾病。清代《養生隨筆》也認為“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暗合“瘦更可貴”之意。當然民間并無調查統計,只是“目測”觀察到瘦削老人往往更長壽、行動靈活,而肥胖者常伴隨行動不便或疾病,故形成“瘦更健康”的直觀認知。說不定也因為農村普通農人生活條件相對較差多為瘦者,便有了這個貌似自我安慰性質的民間諺語。
事實上,大家都知道,太胖不好,太瘦也不好。肥胖之弊端前述已多多,太瘦呢,弊端也不少。譬如免疫力不夠強大,對抗病毒、細菌的能力下降,容易感染肺炎等疾病,容易反復感冒;再如肌少癥會導致平衡能力下降,容易跌倒,增加髖部、腕部等骨折風險。還有諸如代謝率降低,怕冷、乏力啊;太早骨質疏松,影響情緒和認知啊;容易出現低血糖,增加暈厥風險啊;儲備能量不足,手術恢復更慢,甚至死亡率更高,如此種種,有請過度減肥、過多過快減重的女士們注意了。什么叫不太胖、不太瘦、不太重、不太輕?為了跳出“胖、瘦、輕、重”模糊詞難以把握的迷茫,我們要遵循科學的理念和標準的邊界,學習《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這份科學、標準的指南,從簡單“減肥”走向“體重管理”。值得慶幸的是,我的BMI值目前是23.999,在標準范圍內,O(∩_∩)O哈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