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易》的發展史上,孔子之后對《周易》影響最大人便是魏晉時期著名的學者王弼。他特色是以老子的思想來解《易》,自創了獨特的易學體系。而王弼之后,對易學影響最大的人,則莫過于朱熹了。
朱熹是易學體系的集大成者,其易學特點是:“注重義理但又不廢取象說”,可以說他是“站在義理學派的立場,吸收象數學派的某些觀點,以補其不足?!蹦茏龅竭@點,足見朱熹在學術上,誠懇治學的態度和其不迷信權威的勇氣。
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曾說:《周易》就是個空套子,可以套路各種不同的內容。馮老先生這么說意思是不錯的,但是或許容易讓現代的人產生誤解。以小君的理解就是,《周易》所說的是世間萬事萬物的底層邏輯,這就如同事物發展的主干,而我們在歷史和生活中所看到的種種事物的表象便是由這些主干所發展出來的。因此,事物萬變不離其宗,終究可以歸于各種底層邏輯。
但問題就在于古人的文本大多太過簡潔,解釋的自由度太大,且不同人的成長經驗不同,認知能力亦不同,對于《周易》中簡易的符號和文本的解讀自然也就五花八門了。因此朱熹也曾在《周易本義》的卷首中吐槽,說《周易》“頗為諸儒所亂?!币虼酥祆溲芯恳讓W的方向是直探《周易》的本義。
他曾對學生說:“讀《易》之法,先讀正經。不曉,則將《彖》《象》《系辭》來解。”還曾說:“看《易》,且將爻辭看。理會得后,卻看《象辭》。”
這兩句看似矛盾的說法,其實就是朱熹向學生們傳授自己研讀《周易》的經驗。那便是讀《易》需先讀正經,就是卦辭和爻辭,若是能理解了,再去與《易傳》中的《象辭》相互印證,看看自己的理解是否理解一致。若是實在不能理解了,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從《易傳》中的彖辭、象辭和系辭入手,去理解《周易》的經文。
對于朱熹來說,《周易》是文王之《易》,且他一直將周易視為占筮之書,而歷史上不管是孔子還是王弼,亦或是程頤對《周易》的解讀不過是先賢們借著《周易》的文本來發揮自己的思想罷了。
因此朱熹雖盛贊程頤的《易傳》:“義理精,字數足,無一毫欠缺。他人著功夫補輟,亦安得如此自然?!钡①潥w盛贊,但朱熹依然覺得程頤的《易傳》寫的再好,那也只是程頤個人的思想,與《周易》原本的義理并不合。
對于朱熹來說,《周易》本就是一本占筮之書,因此要理解《周易》就要從占筮的角度去理解卦辭和爻辭的意義。若非要從中去推導出許多道理來,那就已經偏離了《周易》的本義了。因此,朱熹研究《周易》的方式就是追溯本經,相對來說對本經的解讀更為簡明扼要,也更接近原始文本的本義,可以說這是一種溯本追源的研究方式。將歷史上一些對《周易》畫蛇添足的解讀,如互體、伏卦之類的說法統統剔除,這也為后世易學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朱熹也并非否認孔子、王弼和程頤這些先賢對《周易》的解讀,只不過他認為,先賢們對《周易》的隱身解讀,與《周易》最原本義理還是有必要分開理解,這樣在讀《易》的過程中才不會被先人的解讀和思想所影響和限制,而失了《易》之本意。
其實,對于小君來說,既然朱熹對《周易》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那么所呈現的意思他自己的一家之言,其實與孔子、王弼、程頤這幾位被他否認的先賢也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因此,雖說朱熹對周易的研究在歷史上可謂是易學的一個巔峰,但依舊存在著一些問題。亦是可取可借,卻不宜全盤接受。
畢竟《易經》是不受文字束縛的靈性的展示。所以周文王孔子演繹易經都是親身經歷了人世間大風大浪后無法自解而從易經得到各自的角度,用文字表達了經歷加理解解讀易經來完善自己的體系。就好像佛家修行,八萬四千法,各有各的合適的。所以《易經》本身是大道至簡。文字的易經是一種可以參考的方式。所以我認為學習易經,應該是人生經歷到一定階段,根據自身情況,參考文字表達的易經,自修自悟合適自己的規律和總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