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不必等待火炬,我們自己便是那束光。”在吉木薩爾縣有這樣一位青年,他以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用點滴愛心匯聚成溫暖社會的強大力量。讓我們一同走進張鑫遠的公益世界,見證他以奉獻為筆,以愛心為墨,書寫出的公益篇章。
公益啟蒙:從校園走出的愛心少年
張鑫遠的公益之路始于小學時代。這個來自普通家庭的男孩,從小就展現出超乎同齡人的社會責任感。在六年級時,他組織班級同學收集廢品變賣,將所得款項全部捐給了一位患白血病的校友。“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我們小孩子也能幫助別人。”張鑫遠回憶道。
初中時期,他成為校志愿者協會最年輕的成員,連續三年參與吉木薩爾縣團委組織的“暖冬行動”,為環衛工人送熱水、送手套。班主任王老師評價他:"這個孩子做公益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發自內心的堅持。"
文化傳承:漢服社里的青春擔當
2016年,剛升入高中的張鑫遠發現,家鄉的傳統文化正在逐漸被遺忘。這個看似靦腆的男生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創辦學校首個漢服社。
“當時很多人不理解,覺得穿漢服是‘作秀’。”張鑫遠笑著說。但他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決心:自費購買第一批漢服,熬夜編寫傳統文化宣傳手冊,帶領社員在縣文化廣場舉辦"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三年來,他累計組織500余人次參與各類公益展演,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傳統文化推廣使者"。
最讓他自豪的是,2018年中秋晚會后,一位老奶奶拉著他的手說:"孩子,謝謝你讓我又看到了小時候過節的樣子。"
生命教育:選擇殯葬專業的勇氣
高考填報志愿時,張鑫遠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意外的選擇——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這個決定不是突發奇想,"他解釋道,"在參與多次公益活動后,我意識到生命教育同樣需要被關注。"
大學期間,張鑫遠不僅專業成績優異,還主動報名成為殯儀館志愿者。他記得第一次協助喪屬時的場景:"那位失去兒子的母親緊緊握著我的手,那一刻我明白了這個專業的意義。"
卜遠公益:游子的反哺之情
2022年,已經在南京工作的張鑫遠發起"卜遠公益"計劃。"'卜'是山東愛心人士卜凡冰;'遠'是張鑫遠,是遠方的遠,也是我的家鄉。"他這樣解釋這個名字的深意。
趙丹是張鑫遠公益事業的啟蒙人。在他的組織帶領下,張鑫遠參加了很多團委和文旅局組織的各類公益活動。也是從那個時候起讓他覺得通過公益行動可以讓自己的人生價值得以升華,每當看到受助群眾滿意的笑容,張鑫遠心里也是滿滿的成就感,這次卜遠公益新疆行系列活動也是通過趙丹積極對接,通過昌吉州團委的指導以及吉木薩爾縣團委和木壘縣團委的大力幫助,才使這個項目順利的落地實施。
目前,張鑫遠正積極聯絡各方資源, 籌備為家鄉中小學捐贈衣服,文具,生活用品等80萬元、對接醫療資源為留守老人開展義診、建立"一對一"助學幫扶機制、開展愛心職業教育、新疆學生赴內地心連心公益研學活動······
張鑫遠計劃每年累計捐贈金額100萬元以上,捐贈物資價值1000萬元以上。
“每個月都給財務安頓,第一件事就是往公益賬戶里轉錢。”張鑫遠的同事這樣描述他的執著。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帶動更多年輕人關注公益。”張鑫遠說。
他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建立穩定的志愿者團隊、搭建公益信息共享平臺、探索"互聯網+公益"新模式。
從新疆吉木薩爾泉子街山區走出來的張鑫遠,用自己14年的公益堅持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擔當。就像他常說的:“公益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對自己良心的交代。”如今,這個年輕人正用自己的方式證明:即使是最微小的星光,只要堅持發光,終能照亮一片天空。
張鑫遠的心路歷程告訴我們,公益不分年齡、不分地域,重要的是那顆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