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至6日,區委統戰部舉辦2025年天河區無黨派人士和黨外知識分子培訓班。區委統戰部有關負責同志,區屬有關單位、統戰社團,以及區轄內高校統戰部等部門選派的44名代表參加培訓。
培訓班以開展無黨派人士“學規定、強作風、樹形象”主題教育為契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邀請了市社會主義學院、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知名專家學者圍繞無黨派人士和黨外知識分子工作、人工智能應用等專題開展輔導,并組織學員前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規劃展覽館、江門市現代農業科普教育及文化基地開展現場教學。
區委統戰部有關負責人強調,在無黨派人士中開展主題教育,是堅定正確政治方向、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的必然要求,并對學員提出三點希望:一要以學增信,在所學所思中堅定理想信念,廣泛凝聚共識。二要以學促行,在可見可感中強化履職擔當,更好地發揮優勢作用。三要以學賦能,在互學互鑒中提升能力素質,為無黨派人士隊伍樹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樣。
兩天培訓增進了學員對無黨派人士和黨外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激發他們以“二次創業、勇立潮頭”的精氣神,積極投身天河區“12126”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力以赴“拼經濟、保安全,辦全運、提品質”。
學員培訓感言摘編:
楊振鋒(無黨派人士、區人大代表、區知聯會常務副會長、廣東濟方律師事務所主任):這是一場思想的淬煉、一次視野的開拓、一聲行動的號角
本次培訓我收獲了“三大堅持”:一要堅持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崔玨教授的專題講座揭示了無黨派人士“智囊團”“連心橋”的獨特價值,啟發我們必須始終與黨和國家發展同頻共振,將個人專業優勢轉化為服務大局的履職效能。二要堅持雙崗建功,以專業能力服務天河。在現場教學環節,我們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深刻領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藍圖,到江門新會觸摸鄉村振興與區域協同發展的強勁脈搏,更堅定了我們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的決心。三要堅持創新突破,在人工智能等新賽道貢獻智慧。姚屏教授的AI實踐課極具前瞻性。當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重構生產邏輯,黨外知識分子更需主動掌握“數智武器”,善用技術思維破解社會治理難題,為天河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樂琦(無黨派人士、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華南師范大學知聯會成員):“全、高、新、深”的學習之旅
“全”:形式內容全。本次培訓有精彩的理論授課,也有身臨其境的現場教學,使我們得以在課堂內外構建了對國情和時代使命、產業發展與前沿科技的全面立體的認知。
“高”:站位格局高。崔玨教授的專題講座,立足黨和國家統戰事業全局,深刻闡釋了新時代無黨派人士和黨外知識分子的角色定位與歷史使命,極大地提升了我們的政治站位高度和思想格局。
“新”:知識視野新。在現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宏偉藍圖、港珠澳大橋的世紀工程,展現了國家發展的新氣象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新活力。在課堂,姚屏教授帶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科技新知,讓我們真切觸摸到科技革命帶來的顛覆性變革。
“深”:感悟內化深。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深度交流和思維碰撞,加深了我們擁抱科技革命浪潮的緊迫感和投身大灣區建設的使命感,激勵我們以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野、更深的思考、更大的干勁,報效天河,報效祖國!
湯炎忠(無黨派人士、天河區政協委員、區知聯會副會長、廣州市青年作家協會主席) :要心懷“國之大者”、心系“民之關切”
此次培訓猶如一場及時雨,讓我對新時代無黨派人士的使命擔當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認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規劃與港珠澳大橋的雄姿,讓我直觀領略國家發展布局的前瞻性,愈發堅定了“四個自信”。人工智能講座為我打開科技新視野,讓我明白要主動擁抱技術變革,推動其與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智慧農業創新實踐,讓我親眼見證科技為鄉村振興帶來的蓬勃生機。我們既要成為專業領域的行家里手,更要心懷“國之大者”、心系“民之關切”,深入基層,常入一線,廣泛調查,悉心研究,聽民意、解民情,多建良言、頻獻良策,在參政議政中貢獻智慧,在時代發展中展現作為,以優秀履職成效來詮釋新時代的責任擔當。
李維常(黨外知識分子代表、北京德和衡(廣州)律師事務所律師、區新聯會成員):“理論課堂+實地研學+科技賦能”的立體學習,兼具思想深度、實踐溫度與科技銳度
崔玨教授從政策解讀到實踐路徑層層遞進,讓我進一步明晰了“與黨同心、攜手同行”的政治方向。走訪江門新會現代農業科普教育基地,為學員們理解“產業振興與文化自信”提供了鮮活樣本。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規劃展覽館的沉浸式學習,讓我深切感受到國家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魄力,進一步激發了“以小我融入大格局”的責任感。姚屏教授的人工智能實踐課,讓我快速掌握了AI技術在政務、商務場景中的實用技巧,切實體會到科技賦能對提升工作效能的關鍵作用。
我將以此次學習為新起點,把理論武裝轉化為履職動力,將產業視野融入專業實踐,以“懂科技、能建言、善作為”的新姿態,為天河區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力量,在新時代多黨合作事業中展現黨外人士的擔當作為。
劉曉璐(黨外知識分子代表、廣州市新聯會理事、自雇自足分會副會長、海會文化創始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嶺南、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是一個巨大的寶藏,更是我們做創意工作中取之不竭的源泉和底氣。
為期兩天的學習,收獲頗豐,是一次難得的有高度、有厚度、有溫度、有鮮度的學習。我運用姚屏院長教會的AI技能,與AI工具共同創作一則《培訓感懷》,以作紀念。
培訓感懷
穗城毓秀聚群賢兮,共赴統戰之明堂。 承初心以立志兮,效前修而慨慷。昔開堂以論道兮,若甘霖潤八荒。講經綸于珠水兮,振木鐸于云鄉。既研修以廣識兮,復踐行而日省。習協商之要義兮,悟合作如蘭馨。嘆白駒之過隙兮,忽結業在須臾。撫玉珮以將別兮,恐素志之稍渝。 雖暫聚而暫散兮,信同道終相呼。 效江蘺以滋眾兮,豈畏夫征途岨!
故曰: 珠水泱泱,云山昂昂。 同心之誼,日月齊光。萬殊終歸大同, 此志既立,永矢弗忘!
近年來,我區高度重視無黨派人士和黨外知識分子教育培養工作,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支持人才“多崗建功”。迄今為止,已連續四年舉辦無黨派人士和黨外知識分子培訓班,累計超過160名代表參加輪訓。
(來源:“天河同舟”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