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早晨起來照鏡子,臉、四肢都是腫的,而且臉色發暗、頭發2天沒洗就油膩膩的、舌苔白膩厚重+有齒痕,整個人黏膩、不清爽…
明明沒吃多少,“大象腿”、小肚腩卻越來越大,一掐還會晃。上個廁所還黏馬桶…大肚腩遮都遮不住,這可怎么辦啊?
中醫提醒:你可能不是真的胖,而是體內濕氣太重在作怪!!
梅雨季+毒五月來襲,長達40天的三伏天也不遠了!高溫和濕氣雙重夾擊,外濕逼人,內濕叢生,“濕邪”很容易侵襲人體。
它被稱為“萬惡之邪”,不分季節、不分體質、不分男女、隨時會趁虛而入:
全家老小都中招:濕氣重,男性大肚腩、腳~氣、口氣重;孩子也積食不消化、易感冒。對女人來說還會出現手腳冰涼、經痛,長期不除,甚至引發婦科疾病!
▲以下建議及時就醫的脾胃情況:
1. 腹瀉超過3天的;
2. 腹脹、嘔吐反酸、食欲不振難以改善的;
3. 出現高燒情況的(≥38.5℃);
4. 一些慢性疾病如皮膚病、關節炎等加重或復發的;
所謂“千寒易祛,一濕難除。”那么如何合理祛濕呢?
南昌貢方堂中醫科專家陳順濤主任表示,濕氣并非千篇一律,中醫將濕邪分為濕熱與寒濕,二者成因、表現和調理方法大不同,需辨證施治!
除了艾灸、運動等外治療法,平日也多吃點趕走濕氣的食物!給身體排排濕。
中藥調理:需經中醫師辨證后使用
- 濕熱
- 推薦代茶飲:蒲公英3g + 荷葉3g + 赤小豆10g,煮水代茶
- 中成藥:龍膽瀉肝丸(肝膽濕熱)、藿香清胃丸(脾胃濕熱)
- 寒濕
- 推薦代茶飲:陳皮5g + 茯苓10g + 干姜2片,煮水飲用
- 中成藥:附子理中丸(脾胃虛寒)、藿香正氣散(外感寒濕)
飲食調理
濕熱
推薦食物:冬瓜、綠豆、苦瓜、芹菜、薏米(炒)、赤小豆
忌口食物:羊肉、辣椒、荔枝、榴蓮、油炸食品
經典食療方:冬瓜薏米老鴨湯、荷葉竹葉湯
寒濕
推薦食物:生姜、紅棗、山藥、茯苓、芡實、陳皮、肉桂
忌口食物:冰飲、西瓜、螃蟹、生魚片、涼拌菜
經典食療方:姜棗茶(生姜3片+紅棗5顆煮水)、茯苓白術粥
另外,苓桂術甘湯是出自《金匱要略》的中藥方劑,由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術、甘草(炙)各6g組成,有溫陽化飲、健脾利水的作用。其中茯苓和白術是健脾祛濕的常用組合,桂枝也有溫陽健脾的作用。對于痰多咳嗽、陽氣不足濕氣淤積等癥狀有很好的效果。
總結:脾虛濕熱多因飲食失調、作息不當或者久病體虛引起,如果要健脾祛濕,在飲食上就要注意盡量不要食用生冷食物,夏天也不要貪涼,以免濕氣淤積。
平時要保證好的作息和適當的運動鍛煉,來達到脾臟的正常運作和發汗去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