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中,我見過不少小腦萎縮患者起初僅覺走路輕微搖晃,誤以為是年老體弱,直到癥狀加重才就醫—— 走路如踩棉花、說話含糊不清,甚至出現嗆食嗆水、肢體僵硬等問題。小腦萎縮若長期不干預,會直接影響平衡功能、語言中樞及吞咽功能,嚴重者可能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西醫對小腦萎縮多采用營養神經藥物(如甲鈷胺、胞磷膽堿)及康復訓練,雖能緩解部分癥狀,但難以阻斷病情進展,且對中晚期患者效果有限。而中醫從 “整體辨證” 出發,認為小腦萎縮的核心病機在于 脾腎兩虛、痰瘀阻絡,治療需從根源調和臟腑、疏通經絡。
中醫辨證:小腦萎縮為何會出現走路不穩、嗆咳?
中醫將小腦萎縮歸屬于“痿證”“喑痱”范疇。現代人長期熬夜、久坐傷脾,或年老體衰導致:
脾虛氣弱:脾主運化,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腦髓失養,出現肢體乏力、走路不穩;
腎虛髓空:腎主骨生髓,腎虛則髓海空虛,引發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
痰瘀阻絡:脾失健運易生痰濕,腎虛推動無力致氣血瘀滯,痰瘀互結阻滯腦竅,出現言語不清、嗆食嗆水。
關鍵思路:調理需以 “健脾補腎為根本,化痰逐瘀為通路”,而非單純緩解癥狀。
臨床常用基礎方:脾腎同治,痰瘀雙清,基于20年臨床經驗,盛勁強大夫常用以下方劑辨證加減:
黃芪、黨參、熟地黃、山茱萸、法半夏、陳皮、川芎、天麻、全蝎、石菖蒲、茯苓、炙甘草。
案例分享:從嗆食嗆水到生活自理
68 歲的吳阿姨,患小腦萎縮 3 年,就診時需輪椅代步,喝水嗆咳頻繁,說話含糊到家人難辨,伴有腰膝酸軟、舌苔白膩、脈沉滑。辨證為 脾腎兩虛兼痰瘀阻絡。
治療方案:基礎方加竹茹、遠志。
結果如何?
2 周后:嗆咳次數減少,頭暈減輕,能在攙扶下站立;
2個療程后:可獨立行走 10 米,說話清晰度提升,能完整說出短句;
4個療程后:嗆食嗆水基本消失,能自主上下樓梯,生活基本自理。
如果您或家人正在經歷類似困擾,不妨給中醫一次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