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先問問大家:你覺得“孫子”和“外孫”有區別嗎?
這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則關于這個問題的北京街頭采訪視頻,有位72歲的張大爺的回答,可謂是字字戳心。
他說自己和老伴有一兒一女,都生活在北京,彼此之間住的也不遠。
兒子是老大,先一步結婚,有了孩子。
那時候,他跟老伴還沒退休,只是后來看著兒子、兒媳身上的壓力越來越大,于是兩個人一商量,紛紛辦理了內退。
從那以后,就走上了幫兒女帶娃的漫長道路。
再往后,女兒也結了婚,有了孩子。
剛開始,外孫子還是由他奶奶照顧,只是老太太身體不大好,三天兩頭得去醫院。
女兒沒辦法,就找到娘家父母。
老兩口一琢磨,帶一個是帶,帶兩個也是帶,只要能為女兒、女婿減輕點負擔,苦點累點也沒什么。
就這樣,白天張大爺和老伴,照顧孫子和外孫子的一日三餐,接送上下學和輔導功課。
等到了晚上,再分別送回各自的家里。
張大爺說,那段時間每天都忙得腳不沾地,但在自己心里,人到晚年、兒孫繞膝,也算是一種圓滿和幸福。
只是,隨著兩個孩子越長越大,張大爺和老伴,漸漸咂摸出來不對勁了。
咋回事呢?
原來,自從兩個孩子分別上高中之后,孫子還和往常一樣,三天兩頭來家里,可外孫子要是不給他打電話,半個月都不見人影。
老兩口心里雖然犯嘀咕,可還是替外孫找補,覺得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圈了,這也算是正常。
但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這種情況到了大學期間,愈演愈烈。
老人家疼孩子,隔幾天就給孫子和外孫打電話。
孫子倒是一如既往,分享學校的見聞、趣事。
可是外孫子呢,每次打電話,要么敷衍兩句了事,要么匆匆忙忙掛電話。
張大爺兩口子心里雖不是滋味,可還是覺得孩子畢竟大了,該給他們自己的空間。
直到有一年,張大爺的老伴突發疾病,住進了醫院。
那時候,孫子剛大學畢業,處于實習期。
但是聽聞消息后,趕忙請了一段時間假,白天黑夜的守在醫院里。
而外孫呢,雖然還沒畢業,但是正值暑假,卻也只是跟著父母來看望了幾次。
有一次來探望時,張大爺的孫子就跟外孫子說:“你看我都照顧奶奶一周了,是不是也該輪著你了”?
結果,外孫子下意識的就冒出一句話說:“那是你奶奶,又不是我奶奶”。
此話一出,如一盆冰水,給張大爺老兩口澆了個透心涼。
采訪到這里,張大爺對著鏡頭苦笑道:
自己和老伴一直對兩個孩子一視同仁,只是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竟劃出了一條無聲的界限。
說起來,還真是讓人五味雜陳。
當然,張大爺身上的經歷,只是個例,并不能代表所有家庭的狀況。
可話說回來,像這種事情,確實不乏少數。
就像之前網上有個熱門話題:孫子和外孫子,到底有沒有區別?
結果,評論區有超過一半的人,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那么,同樣是有血緣關系鏈接的彼此,為什么會產生“區別”呢?
其實,之所以如此,跟兩方面的原因,分不開關系。
①刻在骨血里的傳統觀念
哪怕許多人不愿承認,但是刻在骨血里的傳統烙印,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夠輕易去除的。
比如說,養兒防老。
只要心底存在這種想法,那么就算平日里再怎么把一碗水端平,可在關鍵時刻,也會有“資源傾斜”的現象發生。
就像家里的財產,會歸于兒子、孫子這一方。
再比如,血脈傳承。
在不少老一輩人心里,兒子、孫子是家族血脈的正統延續,天然承襲家族姓氏。
那么只要帶著這種成見,不管是日常行為還是處理問題的方式,一定會發生傾斜。
久而久之,所謂的“區別”就在煙火日常中,盡顯無疑。
②周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說傳統觀念是“根”,那么周圍人給孩子帶來的不正確引導,就一定是“催化劑”。
就像我有一次出門,在路上就碰到一位老人接自家外孫放學。
兩個人走著走著,孩子突然跟姥姥要一個游戲機。
一聽見這話,老人當即就炸了鍋,數落道:
你還真是知道疼你爺爺奶奶,他們接你放學,你要的都是小零食,到我這就開始要游戲機了,還真是跟誰姓,知道心疼誰……
像這類表達,在不少家庭里,經常上演。
還有的孩子爸爸,也會跟孩子宣導說,我們跟爺爺奶奶才是一家人,長大后要多孝順他們。
說實話,這些話,不但把家庭分成了兩個陣營,而且會給孩子帶來錯誤的引導。
時間一長,哪怕孩子年紀小,但也會在這種耳濡目染下,逐漸隨波逐流。
說了這些區別,接下來想跟大家掏掏心窩子。
也許,在不少人眼里,把血脈、姓氏的傳承奉為真理。
可實際上呢,現代科學早就打破了這種迷信。
遺傳學研究發現:
孩子的基因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而線粒體DNA,則幾乎全部來自母親。
從這個角度來說,女兒才是父母最純正的血緣延續者。
更重要的事,親情從來不是靠“血脈比例”來衡量的。
就像我前段時間陪我爸住院,我就發現:
周圍陪護老人的,幾乎是女兒。
上下樓攙扶著老人在各個科室檢查排隊的,幾乎是女兒。
檢查出來后第一時間找醫生詢問病情的,也幾乎是女兒。
所以說,養兒防老、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那一套,在今天早已成為過去式了。
如果有的人仍然堅守這一套,那勢必會在某一天遭到因果的反噬。
其實,那些仍然無法被剝離的“區別”,不過是老輩人心里的一道坎,是旁人嘴里的一陣風。
正所謂:境由心生。
當我們越過“成見”的大山,或許才會發現:
真正珍貴的,是孩子們撲進你懷里喊“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時的溫度,是你熬夜給他們做飯時的滿足,是你看著他們長大,眼里那團永不熄滅的疼愛的光。
請相信,孩子心里自有一桿“親情”的秤,分得清好壞,也看得懂好歹。
你若真心對待,愛就沒有區別。
因為,人心才分遠近,而愛不會。
我們一起,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