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個不同空間的對話里,馬伯騫和父親馬清運對彼此的評價卻出奇一致——父親馬清運說:“他是一神人,這哥們兒太神了。”
馬伯騫說:“他其實是一個很神的人,這個‘神’,有時候還可能帶點‘神經’。”這份“神”在拍攝現場也能窺見一二。兩人沒有多余的客套,有時彼此互稱“大哥”。比起溫情互動,他們之間更多的是松弛自在的調侃。
馬清運時不時做出些孩童般俏皮的動作,馬伯騫就在一旁“扶額苦笑”;馬伯騫滔滔不絕講述自己的想法時,父親就在一旁悄悄豎起大拇指,說:“我特服他。”在馬伯騫看來,他們二人之間的關系無須多言,“不來矯情的”。雜志拍攝在馬伯騫看來已是慣常之事,但對父親馬清運而言,仍有不少新鮮與欣喜。“太喜歡了。”他笑言,“我覺得對他最大的支持,不是完全不去管他參與的事,而是我也要參與進去,也給他一個機會,反過來指點我、指導我,這樣我倆的世界才是有交集的。”
馬清運總愿意抓住各種機會去了解兒子,“比如拍攝,我就能看看他在工作狀態(tài)里,面對其他人是什么樣的。”見不著面的日子,他也從不落下關注。他自嘲有“網癮”,每天登錄微博不下二十次,一天大概會刷一個小時,但看的內容只和馬伯騫有關。馬清運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非常知道他”。
兩個人在現場做的默契測試結果,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許多馬伯騫自己都已經忘記的細節(jié),父親還都記著。8年前,當馬伯騫提出退學回國參加《明日之子》的比賽時,馬清運有過不解,也有不舍,“可能之后他要過的確實不是我能完全理解的生活,而且他那么小就要離開家”,但他說,“我從他三四歲就知道他長大肯定要干不一樣的事,所以只要是他想做的,我全部支持”。馬清運在大洋彼岸一期不落地追完了比賽,說起馬伯騫當時不顧是否晉級,毅然決然地挑選最強勁的對手時,語氣中仍滿是驕傲,“我覺得那一刻他成熟了”。此前,他總覺得馬伯騫的性格太過于有棱角,像個三角形,容易傷人傷己,但此后他想,“是三角形也沒什么問題”。
很多時候,馬伯騫的的確確會因為不夠圓滑而碰壁,他總是有話直說,有著熱血少年般的沖勁,比起說漂亮話,他更在乎“事兒是不是做得好”。他說自己就是一個“里外很一致的人”,想要做到把棱角藏在里邊,還需要點時間。
在馬伯騫心中,父親一直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上,在建筑領域有著自己的追求,“他對一些細節(jié)特別執(zhí)著,”馬伯騫說,“因為他常常在想,怎樣能讓一個東西美得久一點,而不是只美那么一瞬間。”打開馬清運的微博,一直往下滑,會發(fā)現他每天都會交一份“功課”。這份功課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連他自己也記不清,他只記得,《讓我們蕩起雙槳》里唱著:“做完了一天的功課,我們來盡情歡樂。”就這樣,他十年如一日地,始終堅持著。
最近幾年,馬清運將更多精力投向了鄉(xiāng)村振興的實踐。從西安藍田老家的玉川酒莊,到北京平谷的“桃花塢”,再到深汕海邊鄉(xiāng)村的清酒聚落,以及佛山西樵山Domaine?多慢丹桂園項目,每一處都在探索如何以設計激活鄉(xiāng)村土地的更多可能性。“這些項目其實是在關注‘弱社會’——因為那些大項目、大開發(fā)通常服務的是‘強社會’。而‘弱社會’反而更需要創(chuàng)造力,需要有人去挖掘當地的價值,讓農村的生活更有尊嚴”。
也正因如此,他所關注的不止是設計本身,更在于一個完整的建造、運營的全過程,“讓設計真正扎根于土地和人之間的關系中”,成為一個真實的、有生命力的存在。而在設計本質上,馬清運始終堅持著屬于自己的建筑語言——松弛、有幽默感,留有空間讓人好奇,他強調,“是令人好奇的狀態(tài),而不是吸引人的狀態(tài)”,他總覺得,“吸引人的東西不就叫討好嘛,那就生命力有限,我做的東西要出離、要有意外”。
這種“不過度討好、保有作品張力與空間”的想法,和馬伯騫近期對待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有相似之處。采訪前一天,馬伯騫的新專輯《BEDROOM TAPE》上線。這是他回歸說唱后的一張EP,某種程度上,也是幫他重新找回對音樂熱情的一次嘗試。
“其實在這之前我已經不想做音樂了。”馬伯騫說得很坦率,“以前有努力嘗試去做hit song(熱歌),但又做不出來,每天都像在寫作業(yè),抱著一個很明確的目的去創(chuàng)作,我覺得挺沒意思的,這個過程做得不開心,那我圖啥呢?”后來,公司還是建議他出一張新專輯,他想,既然要做,就做點自己喜歡的,把自己當做一個說唱聽眾、說唱愛好者,和朋友“玩”點不一樣的出來。
他說:“從出道開始,我就幻想著和一撥人一起做音樂,但之前都是一個人在那擰巴較勁,太孤獨了! 這次和馬哥他們一起做歌,把我之前的東西都扔掉了。”馬思唯做歌的方式和他以往有很大不同,不能拿手機提前寫好詞,而是在錄音棚選個beat直接錄,一句一句拼,想到什么唱什么。這個方式讓馬伯騫覺得“有趣”,他感受到,“很多時候潛意識里的東西是最真實也是最有人味兒的”。
“玩”出了喜歡的音樂,也因此交到了許多新朋友,馬伯騫覺得這就夠了。有聽眾評論說,他像個“說唱中介”,他也覺得挺有意思,“因為我做音樂本來的初心就是喜歡hip-pop,這次我就是做個最強輔助,做個粘合劑”。在馬伯騫看來,“(這張專輯)沒那么深,背后沒有太多意義,如果這個歌做出來,隔段時間再聽,還能跟著搖起來,那就是不錯。”他覺得,音樂最重要的還是聽感。“所以,如果大家喜歡聽就多聽,不喜歡就算了。”
除了做音樂,馬伯騫近些年的重心更多放在表演上。比起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輸出,他覺得表演更像是一種輸入,“演戲好玩的地方,是我能通過一個角色去感受一個全新的世界觀。塑造角色的過程,就是在不斷體驗生活,這個體驗反過來也會給我自己的生活帶來很多新的可能性。”
比如在拍電影《天馬流星》的時候,拳擊成了他生活中意外打開的一扇門,不僅開始系統(tǒng)地練拳擊,還深入了解拳擊文化、拳擊歷史,和拳手們交朋友,跟他們一起訓練,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他覺得,“那是一個完全不同于自己原有世界的視角,會打開很多新的東西。”不斷地去體驗新事物,是馬伯騫非常看重的事情。他在自己的視頻欄目《騫語騫巡》中說“自己特希望被貼標簽”,演員、音樂人、綜藝咖、業(yè)余服裝師、潛水愛好者、水下攝影師、拳擊愛好者,他喜歡的標簽是——“有很多標簽”,“總有人說‘馬伯騫到底是干嘛的’,我喜歡讓別人疑惑‘我到底是干嘛的’”。
最近,他還想去體驗一下收納師的日常,“真的好有意思”,他說著,聲調一下子拔高了,整個人往前挪了挪,一副“這我可得好好說說”的架勢,“我很喜歡收納、喜歡陳列,讓一個空間變得干凈、漂亮、有秩序,我天,我太愛這個了,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策展也是在干這件事兒。而且我覺得收納師最厲害的是,他們能夠幫一個人重新去建立生活的習慣,所以關于收納師的那種培訓課,我打算去上一堂,看看我們《騫語騫巡》能不能也拍一期。”
在馬伯騫看來,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去體驗世間萬物的。“有時候會想,等到我死的那天,如果回頭看自己的人生,覺得挺精彩的,那我就可以很安心地離開這個世界了。”對于馬伯騫這種不斷探索新領域的勁頭,馬清運覺得“非常了不起”,“他能夠在一個高度復雜且未知的環(huán)境中,把自己保持得這么均衡,有時間去鍛煉、去體驗新東西,是很不容易的。他把握住了自己——目標有時候是沒法完全掌控的,但能把握住自己,是很重要的。”
其實,這種對世界的開放態(tài)度,在父親馬清運身上也同樣能感受到。在設計上,他希望能夠創(chuàng)作出”有更多年輕人進入的房子”,而生活中,他愿意聽年輕人喜歡的音樂,體驗年輕人熱愛的生活方式,“他們愛去的地兒,我基本上到哪兒都肯定要去看看”。每天工作畫圖的時候,他不是放歌劇就是放Rap,他一本正經地說:“Rap的Flow現在我聽著就像古典樂一樣。”馬伯騫的新專EP剛一上線,他也立刻點開聽,他說:“我也會給他提意見,當然,他不聽,哈哈。”馬清運曾說:“如果要成為一個不受定義或者局限的人,最佳的狀態(tài)就是將自己融入大眾、融入公共。”他做建筑,追求的也是一種松弛而開放的結果,而不是高度定義、精確歸類的東西。
在默契測試中被問及,“接下來你希望和對方/(對方希望和你)共同完成的一件事是什么”,兩個人心有靈犀地給出了“蓋一幢房子”的答案,只是父親補充了一句“在我在的地方”,并畫上了一顆愛心。馬清運曾為自己的父親建造過一幢房子,取名“父親的宅”。于他而言,那不僅是一份獻給父親的禮物,更是一座連接父與子、拉近彼此世界的房子。
而關于未來要和馬伯騫一起建造怎樣的一幢房子,兩個人其實一直沒有明確的設想。“事實上,我倆從來沒真正合作過。”馬伯騫說。但這個看似宏大的問題,倒是在這次拍攝時,馬伯騫介紹自己收藏玩具的過程中,不經意間浮現出了一個方向。
了解馬伯騫的人大概都知道,他有著非常豐富的玩具收藏。這源于他看的第一部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系列,他總是有一個想象:我覺得這些玩具都是有靈魂的,我不在家的時候,他們一定是互相對話的。在聽到這份描述后,一直看著玩具的馬清運轉頭看向了馬伯騫,后來他在采訪中說,自己當時被打動了,“我覺得馬伯騫對(玩具)這件事,早就已經超出了愛好的范疇,而是通過這些東西,他尋找到了一個新的秘密世界,太鮮活了。”“不如就圍繞玩具,我給你打造一個空間吧,”馬清運對馬伯騫說。空間的具體樣貌雖還未成形,但馬伯騫心里已有了畫面:“咱們一起合作,就像造一個生命,你去建造它的骨骼,而我要做的,是往里面填‘血肉’。”
拍攝最后,馬清運輕聲感慨:“我今天又感動了”,馬伯騫一邊收東西一邊打趣回道:“你感動啥呢,又感動。”一來一回間,正是他們獨有的相處之道,調侃之間,自有未曾言明的默契。
監(jiān)制:張娜
攝影:彥俊
編輯、 策劃:耿銘琰
藝統(tǒng):高珊
妝發(fā):兔子(馬伯騫),郝彬彬(馬清運)
采訪、撰文:李佳祺
制片:肉肉(一顆葡萄工作室)
攝影制片:葉子(AnnoStudio+ )
攝影助理:梓陽(AnnoStudio+)
造型助理:曉妍 、Victoria
美術:Echo
燈光:上德大象
場地:Meno+ Design
新媒體編輯:平面鏡
新媒體設計:霹靂小熊
視頻策劃:More
視頻剪輯:Rand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