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中國老齡委舉辦 “中國百歲壽星排座次”,131歲的貴州仡佬族老壽星龔來發榮獲 “中國長壽之王” 稱號,獲頒金座椅獎杯。一時間,全國媒體齊聚貴州深山。
1862 年,龔來發出生于貴州務川石龍安家坨的貧苦農家。半歲時,因家境窘迫,他被送養至茅天鎮富戶向老二家。
然而命運多舛,十歲那年養父母雙雙離世,他遭族人驅逐,被迫逃入深山,開始了長達四年的 “野人” 生活。
深山里,龔來發赤足奔走,以野果、野菜充饑,飲山泉解渴。夜晚蜷縮在山洞或樹下,用野草御寒。
長期的野外生存,讓他全身長滿黑毛,村民稱其為 “小野人”。
但殘酷的環境也饋贈他頑強的生命力:他學會辨認可食植物,掌握簡易狩獵技巧,腳底磨出厚繭,體質反而愈發堅韌。
龔來發14歲時,村民向禮全因缺勞力,將他帶出深山收為長工。龔來發自此結束“野人”生活。
龔來發踏實肯干,操持農務盡心盡力。神奇的是,向家自他到來后,連生三子,糧食豐收,龔來發因此被視作 “福星”。
向禮全臨終前立下家訓:“世代贍養龔來發,視若至親”。此后,向家子孫恪守祖訓,前后一共7代人接力敬奉龔來發。
如此,龔來發雖終身未娶,卻在向家獲得超越血緣的親情。
此外,龔來發被全村老少尊稱“老祖”,地位堪比族長,成為家族與村落的精神象征。
而作為長壽之王的龔來發,生活方式卻顛覆了傳統養生認知。
他的一項終身愛好似乎不太健康,一柄竹制煙桿常年伴他左右,即便如此,盡管他每日抽吸自種土煙葉,卻未出現常見呼吸道疾病;偶爾小酌自釀米酒,但嚴格控制飲用量,從未醉酒。
飲食上,他以苞谷飯、雜糧為主,一日兩餐,每餐約半斤,拒絕各類補品。
勞作貫穿他的一生,百歲時仍下田挑擔、割草喂豬,133 歲前堅持每日繞村步行。
平日里身體上的小毛病則多靠自愈,極少服用藥物。
精神層面,他常登山高唱山歌,以歌聲排解情緒,一生從未與人爭執,面帶笑容面對生活。
村民回憶他 “整日笑呵呵”,樂觀豁達的心態感染著身邊所有人。
131歲時,龔來發獲 “中國長壽之王” 稱號,后當地務川酒廠以及河北茶廠聘他為名譽廠長,每月發養老金。
對此,龔來發十分滿意,還不禁感慨 “歷經數朝,唯今朝最好”。
1995 年3月12日,龔來發因急性肝炎在家中離世,享年133歲,自此結束長壽一生。
在他出殯當日,全村村民自發送葬,老人生前不離手的竹煙桿,則作為遺物留存。
這位抽著旱煙橫跨晚清、民國與新中國的老人,終身未娶卻享受家族七代敬奉,煙不離手卻壽逾百年,其獨特的生存方式,為長壽研究留下了充滿矛盾的生命謎題。
后人在研究龔來發長壽的原因時首先注意到,龔來發所生活的貴州務川地區,森林覆蓋率超 80%,空氣清新、水質純凈,這為其長壽提供了天然條件。
其次,仡佬族特殊的基因,或許賦予了他更強的毒素代謝能力,使其能耐受煙草危害。再加上他抽煙不深吸,飲酒不過量,粗茶淡飯避免營養過剩,終身勞作保持身體活力。這種 “節制” 而非 “戒斷” 的生活方式,或許正是他長壽的關鍵。
此外,早年苦難鑄就強大心理韌性,晚年在向家獲得的尊崇與歸屬感,讓他內心平和。
“樂天知命”并非消極,而是對命運的坦然接納,這種無壓的精神狀態,可能是對抗衰老的重要因素。
如今,長壽之王已然作古,其墓碑靜靜矗立在貴州務川,碑文未刻“長壽秘訣”,唯有姓名與生卒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