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浙江日報,潮新聞,浙江省林業局,大河網,生物學通報。
浙江女子看到巨型野生黿
不久前,青田縣仁宮鄉釣灘村的村民胡女士跟朋友約著出門玩。
下午1點鐘后,兩人各自吃了午飯出來集合。選在正中午出來玩,兩人頂著烈日的時候突然覺得這是個相當錯誤的決定,但來都來了,總不能掉頭回去吧?兩人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就這么步行路過釣灘村鐵索橋的時候,突然看到溪水中央有只什么動物在游動,她們瞬間來了精神,因為這動物太大了!
乍一看這應該就是一只甲魚,但胡女士和朋友從來沒見過這么大的甲魚!這只“甲魚”的軟殼相當圓潤,它游動得很慢,看不清細節,此時正朝著溪水的上游方向移動。胡女士知道近年來一直很火的斑鱉,因為斑鱉據說全球就剩下一只了,而且它的體型也是非常的大,她和朋友懷疑自己會不會是發現了第二只!
于是居然在那邊足足觀察了半個小時,直到那只動物消失了。
胡女士當時拍攝了一些照片發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可惜這些圖片沒有被公開,我們看不到,不過這個新聞來源于浙江日報和潮新聞,后續也有青田縣農業農村局的認證,所以肯定不是假的。
總之當胡女士發布了圖片后,她的一個朋友認出這居然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黿(Pelochelys cantorii)!是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的極危物種!雖然用“大熊貓”來起稱號,但實際上該物種比熊貓還要珍稀很多!
后面不知道這個信息是如何傳播的,有些媒體知道了這個情況后就聯系胡女士,征得同意后將圖片帶去給青田縣農業農村局詢問情況。該局的水產技術推廣站副站長舒猛俠看到了圖片后很興奮,他表示圖片足夠清晰,根據顯示的特征和其游泳的體態,就是頭部鉆到水里尾部翹起來在水面游的姿態。
舒猛俠可以確定這就是黿無疑了,而且目測得有六七十斤左右!這個重量雖然不是黿的極限體重,但是青田往年發現的野生黿中最大的一只。上次在甌江流域發現黿已經是2015年的時候,當時發現的那只40斤左右。
這次的發現說明甌江流域仍存在野生黿,而且這只個體的體型如此之大,也證明了青田生態文明建設和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黿
黿(yuán),民間俗稱還有:癩頭黿、亞洲巨鱉、亞洲圓鱉、綠頭魚、蘭團魚等等,它的淡水龜鱉中體型最大的物種之一,體長可達80~120cm,體重更是高達50~100kg!胡女士跟朋友發現的那只算是很大的個體了。
黿喜歡清澈的深山溪流、深潭及緩河區域,它們雖然體型很大,但總能找到合適的藏匿點,躲在水底石縫或沙泥中。白天就這么潛伏著休息,晚上則會出來狩獵,什么魚蝦、螺蚌、水生植物它們都能吃。冬季會潛入深水休眠,夏季則上岸產卵,埋于河岸沙坑中讓卵自然孵化。小黿誕生后直接自己直面殘酷大自然。
黿的外形跟普通的甲魚差異其實是很明顯的,跟普通甲魚通過體型就可以分辨,就算是小個體的黿,它們看起來也會更肥,四肢和頭部都較短。另外,黿的背甲呈s1墨綠色或橄欖褐色,上面布滿細密疣粒;腹甲黃白色,邊緣柔軟;頭部寬扁,吻短,鼻孔位于吻端,四肢其實不是短,而是過于粗壯,趾間全蹼,這是為了適應深水潛游。
據說黿的祖先可追溯至2.5億年前的晚三疊紀,與恐龍同時代,那個時候的祖先就是長現在這個樣子了,它們以近乎原始的形態存活演化至今,可以說是“水中活化石”。
黿能以這么原始的形態演化至今,說明這個形態是適合它們也是適合環境的,然而這成為了重大的弊端,因為黿想不到人類能那么快就毀掉了它們熟悉的自然環境。20世紀后,因水利工程、河沙開采、工業污染及濫捕,黿的棲息地急劇消失。
當然不止是棲息地的問題,它們本身體型很大,行動緩慢,很容易被人類捕捉,而且繁殖周期非常長!其壽命雖然可達50年以上,但幼黿需5-8年才能性成熟,等能繁殖了,每次也就產下20~50枚卵,且存活率極低。再加上它們對水體污染非常敏感,于是它們種群的消亡就變得比其他龜鱉類要快得多。
根據周朝《穆天子傳》記載“黿鼉為梁”,描述周穆王東征時捕黿與揚子鱷填河架橋的場面,印證其在長江、黃河流域曾廣泛分布,它們居然曾是遍及南北的物種。然而如今它們僅存在于4個地方,分別是云南瀾滄江下游、廣東綏江肇慶四會保護區、福建尤溪河上游的文江溪保護區和浙江甌江青田保護區。
胡女士所在位置就是浙江甌江。
目前全國預計野生的黿不足200只。
保護現狀
黿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同時在2018年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極危名錄,在其分布范圍內,它們都是近乎滅絕的超罕見物種。
為了保護該物種,我國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黿的人工繁育技術。實際上早在2014年,廣東廣寧基地就首次讓野生黿產卵并室溫孵化成功了,但繁育計劃依然是很艱難,根本原因就是我國的黿種群數量過小,沒辦法批量進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難得找到引入幾對雌雄個體,這樣繁殖的規模肯定是大不了的。
不過隨著持續不斷地努力,人工養殖的黿的總數上來了,繁育技術也上升了。2022年的時候,浙江青田黿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灘坑水電站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就陳工人工孵化了86只幼黿,孵化率達84.89%,幼黿成活率100%!
有了成功經驗,后來幾年都有母黿產卵并被人工孵化的案例。至此,青田人工繁育的甌江黿總數達121只。
除了人工繁育方面的努力,修復黿的棲息地也是重中之重。黿的消亡本質是河流生態系統崩潰的縮影。保護人員需要恢復黿的三大生存要求,分別是:連通的深潭供棲息、潔凈沙灘供產卵和豐富底棲生物供覓食。
具體是怎么做的我們就不說了,總的來說,情況是有在向好的。
后記
在古代傳說中,黿是祥瑞之獸,《西游記》中通天河的巨龜原型即源于此。而今,它卻深陷生態退化的危機,填海造陸、水壩截流、農藥滲透·····這些都讓這個熬過五次生物大滅絕的物種,在現代步履維艱。
別讓“活化石”沉入時光的暗流,這些物種的消亡是給人類的警示:活了那么久的物種都扛不住人類瞎造,那人類自己早晚也會危害到自己的頭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