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集體承諾縮短供應商賬期至60天,港股整車股應聲大跌,零部件企業卻集體上漲,汽車行業迎來大洗牌。
文 / 張恒
6月12日,港股汽車板塊縮量大跌3.68%,在行業板塊漲幅榜中排名倒數第一。
整車股普跌,零部件股普漲
在港股成交額排名前11的車企中,除廣汽集團外全線下跌,其中比亞迪和新勢力車企跌幅最為顯著。
比亞迪股份當日大跌4.55%,不僅完全回吐前一個交易日3.83%的漲幅,還補上了“跳空缺口”,顯示當日賣盤壓力大。
小鵬汽車以6.66%的跌幅成為當日表現最差的整車股,其30億港元的成交額僅次于比亞迪股份的46.5億港元。吉利汽車、理想汽車和零跑汽車分別以2.90%、2.51%和2.62%的跌幅位居成交額第三至第五位。值得注意的是,蔚來4.22%的跌幅僅次于小鵬和比亞迪,而長城汽車則相對抗跌,僅下跌1.12%。
在整車股普跌的行情下,廣汽集團逆勢大漲5.11%,成為唯一上漲的頭部車企,這表明行業供應商賬期問題對其而言反而構成利好因素。
同時,與整車股大面積下跌形成對比的是,汽車零部件板塊呈現出普遍上漲行情。在港股市場,中國汽車內飾以9.80%的漲幅領漲汽車板塊,萬馬股份也錄得5.20%的漲幅。不過,汽車供應商上市企業最為集中的還是A股市場。
在A股汽車板塊中,汽車零部件個股的表現尤為亮眼,其中共有11只個股漲停。此外,漲幅超過5%的汽車類上市公司達到20家,同樣清一色為汽車零部件企業。這一現象凸顯出在當前市場環境下,資金更傾向于流向汽車產業鏈上游的零部件供應商。
監管出手遏制內卷,車企財務壓力驟增
6月12日市場的分化行情,是監管層強勢干預汽車行業“內卷”所引發的市場反應。多家主流車企集體承諾將供應商賬期縮短至60天以內。這一承諾源于監管層的約談指導,旨在遏制汽車行業愈演愈烈的價格戰,改善供應鏈生態。
長期以來,部分車企通過延長賬期(甚至超過半年)以此來變相壓榨供應商,以維持自身現金流,支撐行業價格戰。然而,這種模式必然會導致供應鏈承壓,甚至有引發“三角債”風險。
如今,監管出手規范賬期,車企接受約談后做出承諾,將供應鏈賬期縮短至60天,向全球行業均值(60天)看齊,到現在基本全部車企都已表態。如此一來,部分車企短期內現金流的壓力也會陡增。
市場對此反應強烈。有機構通過2024年的年報統計了各家車企應付賬款的周轉天數,其中小鵬汽車和比亞迪分別以233天和210天位居前列,而這兩家車企也是12日當天跌幅最為靠前的。其他跌幅居前的車企也都不冤,它們的賬期分別為吉利(195天)、蔚來(195天)、零跑(176天)和理想(165天)。
尤其是新勢力車企,原本就面臨虧損壓力,賬期縮短將進一步考驗其資金鏈健康度。
相比之下,廣汽集團逆勢上漲5.11%,表明市場認為其供應鏈管理更為規范,受政策沖擊較小,甚至可能因行業規則優化而受益。而事實上,廣汽集團108天的賬期在行業中也實屬典范。
與整車股的頹勢形成對比的是,汽車零部件板塊全線走強。由于賬期縮短,市場也正在重新評估汽車產業鏈的價值分布。
在過去,零部件企業被視為整車廠的“附庸”,議價能力弱、賬期長、現金流緊張。如今,賬期縮短,就意味著供應商的應收賬款周轉加快,經營穩定性提升。對于技術領先、客戶多元的頭部零部件企業,其研發能力也會獲得釋放,對產業鏈的創新形成良性循環。
A股零部件股的爆發,也反映出資金更傾向于流向確定性更高的上游領域,而非競爭激烈、政策風險加大的整車賽道。
此次監管的介入,標志著行業從無序價格戰向健康生態的轉變。未來,車企的競爭力將不再僅取決于銷量規模和融資能力,而是供應鏈管理、現金流健康度、核心技術掌控等綜合實力。
對于整車企業而言,短期陣痛不可避免,但長期來看,政策倒逼行業減少低效內耗,轉向技術創新和品牌溢價競爭,有利于行業高質量發展。而對于零部件企業,其產業地位將有所提升,使供應鏈關系從零和博弈轉向合作共贏。【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