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倫敦連談兩天,特朗普耐不住性子,談判后第一時間就對外宣布好消息,并給了中國一個特殊的評價。
據環球網消息,近日,中美經貿磋商在倫敦進行,長達兩天的會談吸引了全球目光,而特朗普在談判進程中“搶跑式”宣布“進展順利”,并罕見地評價中國為“不簡單的對話伙伴”,他這種“”搶先舉手發言”的表現,更是讓外界嗅到了美方在大國博弈背后的復雜心態。
透過談判桌上的細節與言辭,我們既能看到雙方試圖構建互信的努力,也能感受到戰略競爭的暗流涌動。
此次倫敦會談的第一個顯著特征,是高強度的磋商節奏。第一天的會談持續近7個小時,直至夜幕降臨才結束;次日談判更是出現超時情況,雙方團隊直至傍晚仍在就技術性問題進行小范圍溝通。這種“連軸轉”的談判模式,既反映出議題的復雜性和交鋒,也暗示著雙方對突破僵局的迫切期待。
但在談判姿態上,中美呈現出明顯的不對稱性。中方代表團每天都比美方到得早,展現出了積極推動對話的誠意,但在信息披露上卻保持著一貫的審慎,我們除了確認會談按計劃進行外,并沒有對外釋放具體的進展信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方從談判伊始便持續向外界釋放“進展順利”、“向好信號”等積極言論,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甚至被曝獲得特朗普授權可以做出妥協,但直至會談結束,美方始終未明確具體讓步內容。
這種“美方高調放風、中方低調務實”的差異,折射出雙方不同的談判策略。對特朗普政府而言,在國內面臨稀土短缺、企業停產、貨架清空壓力的背景下,急需通過輿論造勢來緩解國內政治壓力;而中國作為戰略資源持有者與產業鏈大國,更傾向于通過實質性磋商而非輿論博弈來推動問題解決。換句話來說,我們談得起,也等得起耗的起,美國就不行。
正如美方代表在會后所言,諸多議題仍需“帶回國內與總統溝通”,這既暴露了美國高層的內部分歧,也暗示著談判的復雜性遠超外界預判。
特朗普將中國稱為"不簡單的對話伙伴",看似中性的表述實則暗藏多重意味。從歷史視角看,美國在與其他國家談判時,往往以“規則制定者”自居,一上來就高高在上施壓,特朗普更是如此,對盟友如歐盟,可通過撤軍威脅迫使對方增加軍費;對對手如伊朗,更可憑借制裁極限施壓。但面對中國時,這種“居高臨下”的模式卻難以奏效。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手中握有獨特的談判籌碼。以稀土為例,中國對稀土出口的管制直接沖擊了美國半導體與軍工產業的命脈。
這種“卡脖子”效應過去是美西方的“專屬權利”,現在不一樣了,形勢和現實都迫使美國不得不以更平等的姿態坐在談判桌前。正如美方急于在會談中提及稀土議題,卻又不愿在科技封鎖、關稅壁壘等問題上做出對等讓步,這種雙重標準恰恰暴露了其內在的焦慮。
盡管特朗普急于宣布“好消息”,但兩天會談的實際成果更多體現在“機制構建”而非“具體突破”。雙方確認將繼續溝通,并著手建立互信機制,這為下一階段談判奠定了基礎。但值得關注的是,美方在關鍵議題上的“帶回溝通”表態,暗示著其決策鏈條的冗長與內部分歧的嚴重。
對中國而言,更重要的是透過言辭表象,把握談判的實質脈絡,在稀土、科技等"硬杠杠"問題上,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在對話機制建設上,則需保持開放姿態。我們可以得出一條結論:不管是經貿磋商還是政治博弈、軍事對峙,對美國,必須用最管用的那一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