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視頻中,一架銀翼藍尾的波音787在190米高度掙扎數秒,隨后如斷線風箏般墜向地面,246個生命在爆炸的火光中瞬間消逝。
01
波音安全神話的終結
當地時間6月12日下午,印度航空AI171航班從古吉拉特邦艾哈邁達巴德機場起飛僅一分鐘后,這架波音787-8客機便如斷翅之鳥墜入機場附近的Meghani Nagar區。
印度總理莫迪12日在社交媒體上寫道:“艾哈邁達巴德的悲劇令人震驚和悲痛。這令人心碎,難以言表。”
伴隨著劇烈爆炸和沖天濃煙,機上242人全部遇難,其中包括印度前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維賈伊·魯帕尼。Flightradar24數據顯示,飛機在625英尺(約190米)高度失去信號時,機組曾發出Mayday緊急呼救。目擊者拍攝的視頻顯示,飛機在墜毀前姿態穩定但持續掉高度、掉速度,未拉起即失速墜落。
這場空難終結了波音787自2011年投入運營以來連續14年的安全運行紀錄。作為全球首款以復合材料為主體的民用客機,787曾被譽為航空工業的革命性產品。
在空難發生前,波音787全球交付量已達1123架,其中787-9最多(600多架),其次是787-8(300多架),最少的是787-10(100多架)。這款機型不僅被65家航空公司使用,甚至成為多國元首專機。
然而,安全神話在2025年6月12日被打破。涉事飛機注冊號VT-ANB,機齡11.5年,正值“壯年”狀態。2014年1月交付印度航空,屬于較早一批交付的波音787。飛機原定執行艾哈邁達巴德至倫敦蓋特威克機場的洲際航線,起飛時攜帶近100噸燃油,墜毀后立即引發劇烈爆炸和大火。
事故發生后,波音股價在美股盤前交易中暴跌5.61%,市值蒸發超80億美元,市場反應強烈。
02
多重疑云籠罩的事故原因
事故調查剛剛啟動,但多重線索已指向復雜的事故成因網絡。
飛行操作成為首要懷疑點。專業分析指出,視頻中飛機襟翼異常收起的狀態與“操作失誤”高度吻合。正常情況下,飛機起飛后應保持襟翼展開狀態直至千米以上高度。
“機長讓收輪,副駕一把把襟翼收了——這很像機長讓收輪,副駕嘴上復誦指令,實際手上操作去動了襟翼,”航空專家唐駁虎分析道。涉事航班的副駕駛僅擁有1100小時飛行經歷,剛改飛波音787不久。
印度航空業系統性問題同樣難辭其咎。該公司的維護模式被業內稱為 “拆東補西”,使用仿制水平低下的印度造零部件,維護記錄備受質疑。涉事的艾哈邁達巴德機場跑道寬度僅為國際標準的一半,歷史上有鳥擊導致引擎起火的先例。
波音787自身的技術隱患同樣值得警惕。今年4月,波音工程師Sam Salehpour舉報787存在嚴重生產缺陷,指控波音“采取捷徑加快裝配速度”,導致機身連接出現空隙,未正確測量和修復。
舉報信指出:“超過1000架787夢想客機生產過程中發生零部件遺漏,面臨提前結束使用壽命的風險。”而全球交付總數僅1123架,意味著幾乎所有787都存在隱患。
03
787安全記錄背后的“系統性失守”
作為全球航空業的標桿機型,波音787“夢幻客機”曾以碳纖維復合材料機身、電傳飛控系統和超高燃油效率的標簽重塑行業想象。
然而,從鋰電池起火到空中解體風險,從吹哨人舉報到監管爭議,這一“技術神話”的裂縫正逐漸演變為一場關乎全球航空安全的信任危機。種種跡象表明,這不僅是單一產品的質量失控,更是資本逐利與工業安全碰撞下的時代性困局。
早在2019年,波音工程師薩姆·薩利赫普爾(Sam Salehpour)首次揭露787生產過程中的“暴力裝配”問題:工人強行推擠未完全對準的碳纖維機身部件,導致材料產生肉眼難辨的微小變形,長期疲勞下可能引發空中解體。
這一指控直接挑戰了787引以為傲的“革命性技術”邏輯——復合材料機身雖減重15%,但其抗沖擊性能遠遜于傳統鋁合金,而裝配誤差的積累將放大結構脆弱性。
事實上,隱患早有預兆。2020年印度班加羅爾工廠被曝出“樹脂含量超標”事件,導致多架787機身出現裂紋;2023年承包商更被曝對前耐壓艙壁違規鉆孔,這一關鍵部件直接維系客艙壓力系統。正如航空安全專家戴維·里門(David Riemen)所言:“波音把供應鏈分散到全球42家工廠時,質量管控已形同虛設。”
而787的技術創新也暗藏系統性風險。2013年全球停飛事件將鋰離子電池過熱缺陷推至臺前——僅一個月內,波士頓與倫敦兩地相繼發生電池起火事故。盡管波音后續加裝防護罩,但系統故障仍未根除,2019年東京至大連航班因風擋玻璃破裂緊急返航,2022年上海至溫哥華航班則因滅火系統卡滯迫降東京,與吹哨人描述的“電氣系統突發性失效”高度吻合。
事實上,FAA審計暴露出波音生產體系的全面潰敗:2024年生產審查中,89項標準有33項未通過,主要涉及制造工序違規和質量記錄造假。而交付禁令已成常態——
·2021年5月因機身缺陷暫停交付
·2022年審計發現數百架飛機需返工,損失超55億美元
·2023年2月再度因供應商艙壁分析錯誤停飛
法律文件顯示,波音長期將787返工成本列為“異常支出”掩蓋真實損失,德勤審計多次警告卻收效甚微。2024年美國司法部認定波音違反空難和解協議,或面臨刑事起訴。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波音的研發投入,根據波音2023年財報顯示,其研發投入同比縮減12%,而股東分紅卻增加20%;同時,質量控制崗位裁員15%,技術骨干流失嚴重。這種短視行為導致隱患長期被壓制:前壓力艙壁縫隙問題早在2017年便被FAA列為重大隱患,卻因商業利益擱置整改。
04
中國天空的145架夢想客機
從舉報人離奇死亡(約翰·巴內特2024年疑似自殺),到管理層對工程警告的系統性壓制,波音已陷入“利潤壓倒安全”的惡性循環。然而,相較于一團亂麻的波音,更多人好奇的是——我國有多少架波音787?
截至2025年4月,中國內地及港澳臺地區共運營145架波音787,涵蓋787-8(54架)和787-9(91架)兩型。
這些飛機已成為中國航空公司遠程航線的骨干力量。廈門航空的遠程航線完全依賴波音787,以致“極端不夠用,影響業務”。
05
停飛與否的兩難抉擇
面對印度空難和波音787的系統性質疑,中國民航面臨艱難抉擇。
2019年,中國曾率先停飛波音737 MAX,開創全球航空安全決策的先例。那次果斷行動極大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如今,面對上百架架787的停飛抉擇,決策者需在風險預防與經濟影響間尋找平衡。
支持停飛的觀點認為:“人民群眾的生命最重要”,萬一飛著飛著出事斷裂就完了。既然媒體報道情況如此嚴重,民航局若不下令停飛,反而可能引發公眾質疑。
反對立即停飛的聲音則強調科學態度。日本全日空作為787啟動用戶,其首架787已服役近12年,今年1月還重新布置座位投入廉價航線,顯示對飛機安全性的信心。全球65個客戶中,甚至包括多國政府專機用戶,塔吉克斯坦去年才購入一架二手787-8作為政府專機。
折中方案是等待FAA的權威判斷。航空安全專家指出:“如果還未發生嚴重事故,一般這種舉報都由聯邦航空局牽頭調查。無論屬實與否,它都會主動公開說明。如果真的存在問題,FAA會發布修正令”。
波音787的復合材料機身維修成本極高,2024年南航一架787擦尾事故維修費用高達20億元,這種成本考量也可能影響航空公司的風險承受能力。
06
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