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古稱“日長至”,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陽氣最盛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夏至,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萬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極也。”此時天地陽氣鼎盛,萬物繁茂,但中醫認為“陽極則陰生”,夏至亦是陰氣萌動的轉折點。如何在此時順應自然規律,調和陰陽?讓我們從中醫經典與千年民俗中探尋養生智慧。
夏至三忌:守陽護陰,避傷身之患
忌貪涼傷陽
《黃帝內經》言“春夏養陽”,但現代人常因貪涼犯忌。冷水洗浴、久吹空調易致寒氣入體,阻滯氣血,引發關節疼痛、頭痛腹瀉18。古人“避風如避箭”的告誡,提醒我們空調溫度不宜低于26℃,且需避免冷風直吹頭部“諸陽之會”58。
忌飲食寒滯
夏季脾胃虛弱,空腹飲茶、夜食生冷(如冰鎮西瓜、涼菜)易傷脾陽,導致腹脹腹瀉。元代《飲膳正要》警示“夏月伏陰在內,暖食尤宜”,推薦餐后飲淡茶,夜間以溫粥養胃169。
忌過汗耗氣
劇烈運動雖能排汗散熱,但“汗為心之液”,大汗淋漓易耗傷心陽,反致頭暈乏力。宜選擇清晨或傍晚進行太極、散步等“輕運動”,運動后飲淡鹽水而非冰水,以防寒濕痹癥56。
夏至三宜:順時調養,蓄生機之能
飲食宜清補,苦辛相濟
中醫認為“夏屬心,其味苦”,苦瓜、萵筍、蓮子等苦味食物可清心瀉火,但需配伍辛味食材(如生姜、蔥白)以平衡寒性,防止“苦寒敗胃”。嶺南名方“冬瓜薏米老鴨湯”兼具清熱利濕與滋陰之效,江南“荷葉茯苓粥”則能寧心安神69。
推薦食療方:
竹蔗茅根飲(鮮白茅根100克+竹蔗200克):清熱生津,適合肺熱咳嗽者24。
五味龍眼洋參茶(五味子+西洋參+龍眼肉):益氣養心,緩解暑熱倦怠49。
起居宜夜臥早起,借午養陰
《素問》主張“夜臥早起,無厭于日”,順應晝長夜短的自然規律。午時(11-13點)小憩30分鐘,可涵養心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清代名醫葉天士更強調“夏日養長,宜靜心寡欲”,午睡后閉目調息5分鐘,有助平復心火268。
療養宜冬病夏治,艾灸固本
夏至前后15天是“節氣針灸”黃金期,尤其適合慢性呼吸道疾病、關節疼痛者。艾灸關元、足三里等穴位,可借天地陽氣驅散體內寒濕,達到“扶正固本”之效18。
民俗中的養生密碼:從祭神到食俗
食面養胃,以麥嘗新
北方“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習俗暗含養生智慧:新麥制成的面條易消化,佐以芝麻醬、黃瓜絲,既能降火開胃,又避免寒涼傷脾。江南“夏至餛飩”以薄面皮包裹時蔬,契合“飲食清淡”之道710。
贈扇防痱,以脂散濁
古代婦女夏至互贈折扇與脂粉,扇可生風散熱,粉脂涂抹可防痱祛濁。此俗與中醫“暑多挾濕”理論相合,現代人可改用草本爽身粉替代37。
祭神祀祖,調心養性
農人夏至祭神感恩豐收,實為通過儀式舒緩焦慮。《黃帝內經》強調“使志無怒”,參與傳統民俗活動有助于調和情志,達到“精神內守”的境界310。
夏至不僅是一年陽氣的頂點,更是陰陽轉化的起點。從《周禮》的祭神禮典到孫思邈的“省苦增辛”,古人早已將養生智慧融入節氣生活。今日,我們不妨放下對“極致清涼”的追逐,在苦瓜的微苦、艾灸的溫熱、午睡的靜謐中,體會“陽極陰生”的宇宙韻律,讓身心與天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