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簡盈財觀
Jian Ying Cai Guan
作者/齊思
編輯/FENGLING
首批二十多只新型浮動費率基金產品,正在如火如荼的發行。
作為打響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的“當頭炮”,各家基金公司都放了不少精力。
上次我們看了天弘基金的浮動費率產品《》,今天來看看博時基金的博時卓睿成長。
博時卓睿成長的發行,聚焦點比較多,還挺受關注。
首先,擬任基金經理田俊維展現的投資能力尚可,但同時發兩只新基金引猜測。
二是,博時作為萬億基金大廠,其權益業務長期偏弱,基金經理業績不佳,一系列操作很傷基民信任。
三是,博時基金清盤潮洶涌,迷你基金數量眾多。
另外,今年4月田俊維名下也有基金進入清盤流程,一邊清盤、一邊新發,還兩只類似基金齊發。
浮動費率基金發行戰,博時基金這一仗不太好打。
博時卓睿成長與田俊維
博時卓睿成長,在26只浮動費率基金中還挺不一樣的。
它是唯一的股票型基金,它的基金經理屬于為數不多的成長型選手,并不是大多數的“價值型”“均衡型”“底倉型”選手。
5月28日,博時基金發布自購公告,出資2000萬元自購博時卓睿成長和博時卓越優選。
同時自購兩只基金?
因為,博時卓睿成長和博時卓越優選,兩只基金為同一基金經理管理,不僅名字相似,比較基準相似。
博時基金同一策略產品重復發行?兩個產品孰輕孰重?
原來,今年 3 月 22 日,博時基金為田俊維發行博時卓越優選混合,目前產品仍在募集期。
大概因為公募基金改革發布后,新型浮動費率基金產品率先落地,從申報到獲批,16天,速度太快了。
這讓博時基金措手不及,博時卓睿成長遭遇“田俊維同時發行兩只產品”的尷尬。
再來說說田俊維。
博時基金既然在田俊維新基金募集期,又讓他“掛帥”備受關注的浮動費率基金,可見對他的看重,但也凸顯出“無人可用”的無奈。
公開資料顯示,田俊維擁有14年以上從業經驗、9年投資管理經驗。
跳槽公募基金前,他先后在渣打銀行、申萬研究所、安信證券等賣方機構從事研究工作,曾擔任6年傳媒與互聯網行業研究員。
2013年6月進入天弘基金,2015年開始管理公募基金,在天弘基金擔任消費組組長,能力圈覆蓋醫藥、傳媒、家電家居、消費、農業、電力等多個行業。
2021年田俊維加盟博時基金,目前管理3只基金,合計規模5.94億元。
圖片來源天天基金,業績截至6月11日
田俊維在天弘基金的投資表現總體不錯,但產品業績差異較大。
比如,天弘互聯網 混合A 任職回報是虧損了33.17%,而天弘文化新興產業則盈利 164%,天弘永定價值管理了不到兩年盈利84%。
田俊維入職博時基金之后,多只業績“飄紅”,其中,博時創新經濟在同類產品中排名 85/2330,表現前5%。
田俊維投資能力看起來不錯,目前管理的三只基金布局風格差異化明顯。
博時創新經濟側重國防軍工與電子,博時卓遠成長聚焦計算機與銀行,博時卓越成長則偏向非銀金融。
因此,三只基金業績也差異明顯。
圖片來源天天基金,業績截至6月11日
博時創新經濟今年以來賺了20%,而博時卓越成長今年以來收益僅為5%,直接相差15個百分點。
盡管田俊維的投資業績不錯,但旗下基金規模一直沒上來。
比如,2022年9月成立的博時卓遠成長一年持有,目前規模僅0.75億元;2024年1月成立的博時卓越成長,目前規模僅0.44億元,低于5000萬。
三年內新發的兩只基金,都屬于規模較小的基金。
田俊維,今年還剛剛清盤了一只基金。
博時基金,權益窘境
博時基金,創立于1998年,“老五家”之一。
2007年牛市行情中,博時基金的資產規模曾一度突破了2000億,僅次于華夏基金,盛極一時。
當年基金經理星光熠熠,比如,夏春、楊銳、鄧曉峰、劉彥春……
鄧曉峰,如今是高毅資產的首席投資官;劉彥春,是景順長城的“一哥”……都是投資界“頂流”。
隨著曾經的靈魂人物肖風離職,博時基金開始掉隊,2014年被擠出前十。
隨后,博時基金開始發力固收憑借著“固收大廠”逆轉了頹勢,但是權益業務嚴重落后了。
2020年,基金行業權益業務大發展,明星基金經理層出不窮,博時基金的權益短板徹底暴露,主動權益排名滑至行業第19名…
于是,博時基金大股東招商局力導聘請高陽任總經理,希望能在權益業務上力挽狂瀾,但直到2023年11月離職都收效甚微。《》
數據顯示,博時旗下成立超過 3 年的 115 只主動權益基金中,僅有 61 只實現了累計收益率為正。
據 Wind 數據,博時基金擁有 41 位權益基金經理,但真正能長期穩定盈利的并不多。
作為博時基金旗下權益老將,曾鵬、陳鵬揚、蔡濱、吳渭等投資經理業績不佳,基民狂吐槽。
曾鵬,大家比較熟悉,業績慘不忍睹。
他曾被質疑“1拖10”,去年7月批量卸任6只基金,多只虧損40%以上…
卸任前是博時基金唯一百億規模的主動偏股基金經理,管理過的產品中只有2020年之前管理收益還能看,2021年之后產品業績全部遭遇慘敗。
陳鵬揚,曾是博時基金力挺的明星基金經理,巔峰時期管理基金規模超220億元,最多管理11只產品。
“一拖多”疊加市場環境變化,陳鵬揚的業績表現極不穩定。
「業績腰斬」這事在陳鵬揚身上真的發生過,博時價值臻選陳鵬揚管了三年半,A份額虧損48.79%,C份額虧損了50.23%…
2023年、2024年陳鵬揚也曾多次卸任虧損基金的基金經理。
蔡濱,也曾是博時基金重點培養的基金經理,目前仍有7只產品在管,其中有兩只10年左右的老基金博時產業新動力和博時外延增長,業績都還不錯,但是這兩只基金規模太小了。
同樣,博時基金2020年和2021年為蔡濱批量發行基金,至今仍處于虧損狀態。
吳渭,曾經也是“一拖多”,2021年批量發行基金產品,然后業績一片綠,2023年,在虧損大約30%的時候,吳渭卸任了多只虧損基金…
博時基金的權益窘境“非一日之冰”。2021年歷史高位狂發新基金,基金經理“一拖多”,而后業績一片綠,在虧損甚至是巨額虧損后,紛紛卸任…
這一大波操作,非常損傷基民的信任。
隨著博時投資老將們的折戟,博時基金的主動權益板塊持續低迷。
“博時科技一哥”的肖瑞瑾業績表現同樣讓人失望,2021年之后博時基金為他發行的基金也是“一片綠”。
2025年春節前后,博時基金人事變動頻頻,多位基金經理因業績欠佳卸任、離職,比如沙煒、卓若偉等。
博時基金的權益業務,長期處在“信任危機”中。
博時基金,清盤潮洶涌
博時基金,清盤潮洶涌。
自2021年至今,博時基金累計清盤基金達42只,清盤數量業內居前。
僅2025年1-5月,博時基金就有6只產品進入清算流程,平均每月清盤 1.2 只,清盤速度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5月剛完成清算的博時鑫康,基金經理正是擬管理博時卓睿成長的田俊維。
值得注意的是,博時鑫康的業績表現并不差,田俊維管理的3年半任期收益10.22%,連續4年盈利,同類排名118/1975。
即便如此,仍未能阻止機構投資者的贖回,最終導致基金清盤。
另外,博時恒潤6個月持有期A也因業績低迷(成立以來虧損8.41%,同類排名 851/915)啟動清盤流程。
目前,博時基金旗下共有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 222 只,其中 53 只規模低于 5000 萬元,屬于迷你基,面臨著清盤風險。
比如,田俊維名下管理的博時卓越成長。
清盤潮現象的背后,實際上是投資者在用腳投票,表達不滿、不信任。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博時基金的混合型基金規模是656億元,相較于2021年年末縮水約864億元,股票型基金規模雖然相較于2021年有所上漲,但主要受益于指數型基金規模的攀升。
博時基金權益窘境、清盤潮等背后信任危機,同時疊加田俊維兩只同策略產品齊發…
博時卓睿成長發行背后,槽點滿滿。
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
新型浮動費率基金相關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