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ID: F-Jinjiao)
作者 | Chong Lei
中國到底有多少人做過醫美?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醫美行業全景深度研究與發展趨勢洞察報告》,醫美消費滲透率從2020年的3.2%增至2025年的5.8%。按照5.8%計算,中國目前超8000萬人做過醫美。
這8000萬人,最近兩個月,可能都被一個品牌接連的負面新聞搞到寢食難安,這個品牌就是巨子生物旗下的可復美。因為做過醫美的人,大多數都買過可復美的產品來做項目后修復。而可復美在這個賽道,也幾乎沒有平替,無論是敷爾佳還是修麗可,都難以形成威脅。
而這個負面新聞是怎么來的呢?首先要說說可復美在醫美修復賽道上如此厲害的關鍵,是一個重要的成分——重組膠原蛋白。
重組膠原蛋白是通過基因重組、細胞工廠構建、發酵和分離純化技術獲得的膠原蛋白。它通過模擬人體膠原蛋白的結構和功能,更好地與人體膠原蛋白融合,從而發揮修復功效。
實際上,可復美也生怕消費者不知道,幾乎在每款產品前面都以“重組膠原蛋白”冠名,“重組膠原蛋白敷料”“重組膠原蛋白肌御修護次拋精華”“重組膠原蛋白光奕律時修護精華霜”……
|可復美官網截圖
不過,尷尬的時刻來了。
5月24日,博主“大嘴博士”(郝宇)發布視頻稱,可復美的精華中,重組膠原蛋白的添加量只有不到萬分之二,產品涉嫌嚴重造假。更重要的是,距離上次可復美被質疑添加了會導致“臉腫”“增生”成分的塌房時刻,也只過去了一個多月。
當然,兩次巨大的輿情危機,可復美都做出了回應。但要知道,不少塌房了的明星在真的被錘死前,《嚴正聲明》和《律師函》其實也發了不少。所以市場對于這些回應,也只能抱以半信半疑的態度。
反應在股價上,相比5月20日高位87.1港元,巨子生物的股價短時間內跌去近三成。
巨子生物和消費者、資本市場之間,恐怕已經出現信任危機了。
商戰羅生門
有人說,這是華熙生物和巨子生物之間的商戰,尤其是6.18旺季當前,大家都要搶占市場。
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因為5月中旬以來,華熙生物就連發多篇文章,矛頭直指巨子生物,稱其運用“拉踩”的方法貶低透明質酸,抬高重組膠原蛋白。
5月17日,華熙生物發文怒斥多家券商在針對巨子生物的研報中運用對比貶低透明質酸,華泰證券、安信證券、國金證券等均被“點名”;
四天之后,華熙生物又發文稱,資本市場的“以季度為單位的逐利行為天然地希望制造神話與奇跡”,并表示對消費市場及消費者所面臨的信息環境有深入的洞察和擔憂,還提醒券商零售分析師要學習基本的生物專業知識,多進行跨專業交流。
只是沒有想到,不久后回旋鏢就殺回巨子生物身上。
5月24日,博主“大嘴博士”(郝宇)發布視頻稱,可復美的精華中,重組膠原蛋白的添加量只有不到萬分之二,產品涉嫌嚴重造假。
消息一出,輿論嘩然。緊接著,華熙生物迅速發文力挺郝宇,聲稱對可復美的相關產品進行了一輪檢測,并督促巨子生物公布自測結果,否則將向社會公開檢測詳情。值得注意的是,華熙生物承認,其與郝宇擔任法定代表人的公司存在股權關系,郝宇名下的柳頁醫創是華熙生態的重要成員。這層關系也讓這場紛爭愈發復雜。
巨子生物開始“救火”。
6月1日,巨子生物公開了郝宇所用檢測機構——上海東譜檢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的道歉聲明。聲明稱,上海東譜在受托進行測試時,并未被告知其真實用途是為利用該《測試報告》向社會公眾宣傳并證明博主觀點,上海東譜對此做法不僅不予認同,并表示測試結果存在局限性,請求撤回《測試報告》。
巨子生物更指責華熙生物顛倒黑白、惡意指控,強調這種惡意競爭會破壞消費者對國貨品牌來之不易的信任。
但可惜,這一舉措不僅沒有平息爭議,反而引來了更多吐槽,不少網友認為巨子生物這是在“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幾天后,巨子生物再度回應稱,已委托多家機構對產品進行檢測,有三家檢測機構的結果顯示產品中的重組膠原蛋白含量大于0.1%(非微量添加成分的添加量必須大于0.1%)。
但這一結果依舊未能讓輿論平息,反而引發了更多質疑。
6月5日上午,郝宇提出多重疑問:“既已在A公司采用高精度的質譜法,為何轉而在B公司采用準確度很差的雙縮脲法定量?”“為什么不用一機構一方案,然后讓不同的檢測機構做交叉驗證,而是4家機構拼在一起湊成一個結論?”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檢測結果出爐后次日,巨子生物股價當天跌幅高達8.7%,市值蒸發超60億港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投資者對巨子生物回應的態度。
圍繞巨子生物的爭議,短期內恐怕還將持續發酵。
成分疑云
這不是可復美首次經歷輿論爭議,距離上一次也才一個月多點的時間。
今年4月,據媒體報道,陜西西安秦女士(化名)在2023年使用了“可復美重組膠原蛋白修復敷料(G型)”后,臉部皮膚出現發硬、腫脹的情況,就醫后仍無法緩解。
而其自費檢測結果顯示,產品中竟含有未標注的表皮生長因子(EGF),含量達567pg/ml。更令人關注的是,該成分不僅未在產品說明書中披露,甚至在國家藥監局備案信息中也未體現。隨后,媒體與知名打假人王海的獨立送檢,均得出相同結論,讓事件迅速發酵。
從專業醫學視角來看,EGF在燒傷、創傷及外科傷口愈合等領域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但因其分子量較大,在正常皮膚屏障條件下難以吸收。一旦皮膚屏障受損,便可能引發潛在安全風險。
醫學專家指出,出于有效性與安全性考量,EGF禁止作為化妝品原料使用,因為過度不當使用可能導致組織增生。更有專家直言其存在致癌風險。這無疑讓可復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成分爭議泥沼。
那么,這件事對可復美有什么影響呢?買過護膚品的讀者知道,可復美產品有“妝”字號和“械”字號,且這兩個字會清晰標注在產品正面。
|可復美官網截圖
據國家藥監局2019年規定,EGF禁止作為化妝品原料,也就是說“妝”字號產品按規不得含有EGF。但EGF允許用于械字號產品(需醫生指導),而“械”字號存在可不全部披露的情形。
而前面的“臉腫”風波中,涉事產品正是“械”字號敷料,加上可不全披露成分的規定,這在當時不禁令人懷疑可復美是否在“械”字號產品中添加了EGF。
面對輿論壓力,4月12日,可復美做出回應,堅稱旗下所有產品均未添加人表皮生長因子,并委托兩家專業機構采用雙重檢測方法,結果顯示未檢出該成分。4月15日,中國香妝協會的檢測公告也表明產品未見異常。
然而,風波并未就此平息。這場爭議帶來的影響,遠比成分爭議本身更為深遠。
首先,該次事件引發了消費者對“械字號”產品使用邏輯的深層反思。網上有博主說得很精辟,你感冒了(皮膚不好需要修復),吃感冒藥(“械”字號產品)好了,但不代表你日常能夠為了預防感冒而把感冒藥當保健品吃。
過去,可復美“械字號”產品憑借顯著功效,被眾多消費者當作日常護理品長期使用。但EGF爭議事件,徹底打破了消費者心中“醫學背書=絕對安全”的固有認知,從而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
事實上,我也是可復美長期忠實粉絲。因為我是敏感肌,只要早上不涂東西,晚上就會紅、癢、干,第二天爛臉,可復美的效果確實好。但經歷了EGF風波后,就算可復美最后回應了,我也改變了消費傾向,將“械”字號敷料替換為“妝”字號乳液。
|筆者最近的可復美訂單
不過,可復美的產品矩陣中,無論是知名度還是產品力,核心武器都是“械”字號產品。相比之下,“妝”字號的產品,其實面臨不少國產平替競品的壓力。
更嚴重的是,EGF風波加上最近的重組膠原蛋白含量爭議,意味著可復美在短時間內接連發生“塌房”級別的輿論危機。
要知道,目前這次有沒有重組膠原蛋白的爭論,不管是從博主質疑還是股價表現來看,可復美還說不上已經過關。
如果后續可復美還是難以拿出更具說服力的論點,不但這次事件都解釋不清,之前的EGF事件即便已經澄清,也很可能再度被翻舊賬。就像人與人相處,一旦有人撒了一次彌天大謊,他人便會對其過往所有言行都心生疑竇,懷疑其是否一直都在說謊。這個道理放在消費者對一個品牌的信任上,同樣適用。
而這種信任危機,恐怕遲早會沖擊可復美的基本盤。
考驗產品力的時候到了
2022年,巨子生物登陸港交所,這一年公司營收剛剛突破20億元,與國內頭部美妝公司規模差距甚遠。但乘著重組膠原蛋白的發展勢頭,到了2023年,公司實現營收35.24億元,增幅49.05%。
2024年,更是巨子生物的高光一年。雖然消費市場壓力加劇,國內化妝品零售總額下降了1.1%,不少頭部美妝公司都面臨增長困境,但巨子生物繼續高增。其實現營收55.39億元,突破50億元,同比增速更是達到57.2%,為5年來新高;歸母凈利潤20.62億元,同比增長42.1%。
體現在股價上,2024年4月,公司市值420億港元,超過國內美妝上市公司中營收規模最大的珀萊雅。而到了今年4月初,巨子生物市值已超739億港元,約珀萊雅的兩倍。
不過,業績的高光和股價不斷上升的勢頭,被最近的負面輿情潑了一盆冷水。6月9日,巨子生物股價最低跌至56.2港元,相比5月20日的高位87.1港元,在20天左右暴跌了約35%。
短期來看,可復美在醫美修復、日常修護等賽道的優勢固然還是很大。比如我這種消費者,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能涂了后皮膚不癢的產品,如果它不是塌房又被錘得很死的話,一般還是會“半信半疑”地繼續買。而醫美修復類需求的消費者,消費粘性就會更加大。
但中長期來看,可復美這種靠轉換成本累積的優勢,就可能會慢慢被稀釋。消費者在接連的負面新聞下,難免也會嘗試一下其他品牌的護膚品,比如有修護需求的可能會嘗鮮修麗可,或者選擇價格更低的敷爾佳對比性價比。
一旦大家發現可復美的功效,其實差異性和唯一性并不那么獨特時,這就給了其他品牌慢慢蠶食它市場份額的機遇。這時候,就到了真正考驗可復美產品力的時候。
但可復美或者巨子生物,真的經得起這種大考嗎?從財報中的“重營銷輕研發”情況來看,可能要打個問號。
2024年巨子生物研發費用為1.06億元,研發費用率僅為1.9%,這一費用比率不僅在傳統美妝公司中并不靠前,在生物科技類公司中更是處于低位。2023年,錦波生物、華熙生物研發費用率分別為10.89%、6.8%,同期珀萊雅、貝泰妮則是1.95%、6.07%。
相比研發,可復美的戰略重心顯然在銷售上。
早期,巨子生物依賴經銷商模式,上市前,巨子生物最大經銷商為西安創客村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曾貢獻公司營收額超50%。
此前有媒體報道,西安創客村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旗下“創客云商”平臺采用分級代理模式:繳納1.2萬元成為創客,享受3.5折拿貨價,拉新獲2400元提成,高層級可抽下線銷售額提成。
該模式也曾被質疑傳銷。招股書中,巨子生物用近一頁篇幅澄清稱,西安創客村業務“不具備傳銷構成條件”,并強調已通過整頓減少依賴,2019-2021年終止66家經銷商合作。
近年來,巨子生物轉向直銷模式,并通過頭部主播、KOL種草、明星代言等方式增強品牌影響力。伴隨直銷模式而來的便是銷售費用激增。數據顯示,巨子生物的銷售費用從2023年的11.64億元大幅上漲至2024年20.08億元,增幅高達72.51%。
20.08億元的銷售費用,與僅略過億的研發費用,形成了巨大的鴻溝——這可能是可復美近段時間被流量反噬的底層原因。
參考資料:
財新《巨子生物回應“產品造假”質疑與華熙生物“口水戰”持續》
南方都市報《檢測結果被噴“千瘡百孔”,巨頭市值一天蒸發超60億港元》
中國新聞網《營收超45億,可復美讓消費者臉部發硬?》
子彈財經《巨子生物市值登頂,“挑戰”珀萊雅當一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