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石韻: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作者/孫樹恒
一
6月13日的內蒙古商品交易中心,穹頂之下流光溢彩。當我踏入《2025中國?呼和浩特觀賞石寶玉石文化旅游節》展廳,瞬間將人我拉入了寶石的時空長廊。這不僅是藝術的具象化表達,更承載著“石之美者”的古老定義,而現代科技的光影技術,則讓這份歷史記憶在當代語境中煥發新生。
在潮涌的人群中,我與千萬粉絲網紅恩克,他壯實的身影與我這個羸弱的身體形成有趣對比。這場跨界互動,讓傳統賞石藝術通過千萬粉絲的屏幕走向大眾,印證了北疆文化在數字化時代的傳播潛力。合影時,邀請我參加活動,作為協辦方的祁娟邊給我們拍照,邊笑著說:“你們倆的體重真的不是一個‘重量級’。”她的話語揭示了一個深刻的時代命題:當一個文化人從案頭走向大眾視野,其價值早已超越物理重量,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紐帶。
“我們要讓世界知道,北疆的石頭會‘講’中國故事。”這種“以石為媒”的文化自信,在全球化語境中尤為珍貴。
二
從“賣石頭”到“賣文化”的破局之路。
3月18日,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正式發布《2024年中國珠寶行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國內經濟面臨多重壓力的背景下,中國珠寶行業2024年零售市場規模達7788億元,雖同比下降5.02%,但絕對值仍居歷史第二高位。
行業在承壓中展現韌性,電商渠道、培育鉆石、品牌出海等領域成為亮點。
從展廳的格局,勾勒出內蒙古寶石的精神圖譜,內蒙古這片遼闊神奇的土地,孕育出眾多極具特色的觀賞石,它們不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巴林石,作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屬于葉臘石,質地細潤,通靈清亮,顏色溫柔嫵媚。其中,福黃石透明柔和、色澤純黃無瑕,有“一寸福黃三寸金”之美譽;雞血石溫潤脆爽、軟硬適中,是雕刻的上乘之選,二者都是石材中的珍品,因稀有性和獨特品質,收藏價值極高,也代表著獨特的自然資源與地質特征。
沙漠漆是戈壁石的一種,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產出的最為著名。它因地下水上升蒸發,在石體表面形成紅棕色氧化鐵和黑色氧化錳薄膜,宛如涂抹了油漆,質地細糯,色澤純正,具有獨特的藝術觀賞價值,承載著荒漠地區的歷史文化。
戈壁老皮石歷經億萬年風沙打磨,表面形成天然老皮,似瓷器釉面,溫潤光亮,手感極佳,其獨特外觀和稀缺性使其收藏價值頗高,見證著戈壁灘的歲月滄桑。
天眼石表面的金錢多眼紋路色彩亮麗、圖案精美,是大自然長期作用的結果,不僅有觀賞價值,在當地還被視為“天眼”,有祥瑞保佑之意。
筋脈石產于戈壁荒漠深處,以絢麗色彩和清晰脈絡聞名,資源枯竭,精品稀少,是世界稀有寶石,兼具藝術觀賞與投資價值 。
肉石外觀酷似肉類,分天然與工藝兩種,紋理色彩獨特,是稀有的礦石,具有藝術觀賞價值。
戈壁瑪瑙產自內蒙古等地的戈壁,質地堅硬,色彩豐富,形狀綺麗,寓意吉祥,稀缺不可再生,升值潛力大。葡萄瑪瑙石產于內蒙古阿拉善盟,晶瑩剔透,造型如串串葡萄,形成條件苛刻,極為稀少,觀賞與收藏價值兼具。內蒙古多倫縣盛產瑪瑙尤其是地表裸露的瑪瑙石資源豐富,適合游客親自撿拾體驗。
佘太翠是內蒙古特有的玉石,有翠綠色等多種顏色,是中國僅有的露天玉礦,文化底蘊深厚,有吉祥寓意,收藏價值高。
猛犸象化石:呼倫貝爾出土的萬年象牙化石,經非遺傳承人雕琢成《冰河世紀》擺件,牙紋與猛犸象復原圖重疊時,仿佛能聽見史前草原的回響。
礦物晶體:赤峰的螢石晶體在紫外線照射下呈現藍紫熒光,與大青山玄武巖形成“冰與火”的視覺碰撞,地質學家稱其為“地球演化的立體教科書”。
對于內蒙古,還有很多寶石,這些寶石的文化意義遠超材質本身。一位寶石商指著石料上天然的褐色紋路說:“石頭的‘脾氣’和草原文化一樣,要順著‘勢’走。”這種“天人合一”的創作理念,讓每塊石頭都成為北疆文化的活態傳承。
從紅山先民的石制工具,到成吉思汗的御用珍寶,再到APEC會議的國禮,內蒙古的石頭始終在完成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三
文旅融合,讓石頭成為北疆文化的“擺渡人”。
“一方石頭傳承一種文化,一方石頭帶動一方經濟”,這正是內蒙古寶玉石產業的新坐標。
一是用3D建模技術復刻一塊天然象形石,將其轉化為可佩戴的AR文化項鏈。一個寶石商說,手機掃描項鏈吊墜,便能看到草原英雄史詩《江格爾》的動畫片段在石紋間流淌。這種"古老石魂+數字技術"的創意,正是內蒙古以"石"為媒推動文旅融合的生動縮影。
二是文化基因的現代表達。從石刻到潮玩的傳承革命。一個寶石商說,過去我們雕刻龍鳳,現在要刻年輕人喜歡的草原萌寵。這種融合非遺技藝與二次元審美的"石萌寵",這類沉浸式體驗實現了"一方石頭傳承一種文化"的當代實踐。
三是經濟鏈條的文化賦值,從原石到IP的價值躍遷。這種裂變源于"文化IP+全產業鏈"模式。通過跨境電商平臺,成為"石頭經濟"連接世界的縮影。
四是文明對話的石質橋梁,從北疆到世界的文化擺渡。當內蒙古巴林石、馬達加斯加海洋玉髓、意大利紋章石共同構成動態畫卷,投射出古代商旅用玉石交換良馬的場景。當奇石帶著草原的溫度跨越國界,它們便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注腳,在文明交流中擺渡出北疆文化的世界意義。
四
在《2025中國?呼和浩特觀賞石寶玉石文化旅游節暨國際名石邀請展》上,最令我著迷的,當屬那一塊塊栩栩如生的象形石。它們無需任何人工雕琢,僅憑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便勾勒出世間萬物的靈動模樣。
那形似龜的象形石,石紋自然形成龜殼的紋路,凸起的部分宛如烏龜昂首探腦的模樣,仿佛下一秒便要緩緩爬行;
以虎為形的石頭,黑色紋理恰似斑斕虎斑,凌厲的線條勾勒出老虎的威嚴氣勢,讓人不禁聯想到猛虎下山時的磅礴力量;
神似小狗的石頭,圓潤的輪廓、俏皮的樣子;
憨態可掬的豬,仿佛正搖著尾巴向人撒嬌。
還有那如猴、如魚的象形石,或抓耳撓腮,或擺尾暢游……每一塊都惟妙惟肖,充滿生機。
除了動物,象形石還能幻化成各種生活中的事物。
水果造型的象形石,色澤與形態都與真實水果極為相似,“葡萄”、的“荔枝”“核桃”…仿佛散發著誘人的果香;
以山水為形的石頭,層巒疊嶂間,溝壑紋理自然天成,宛如一幅立體的山水畫卷;
那白菜造型的象形石,葉片脈絡清晰可見,仿佛能感受到它的鮮嫩;
而五花肉造型的石頭,肥瘦相間的紋理,色澤逼真,讓人忍不住驚嘆大自然的奇妙,甚至會產生想要“咬上一口”的錯覺。
這些象形石不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想象。它們讓我們看到,在歲月的長河中,石頭也能擁有生命的形態,訴說著無聲的故事。每一塊象形石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它們以獨特的方式,展現著自然的魅力與藝術的真諦,也讓我在觀賞中深深沉醉,領略到了大自然無窮的創造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這些億年奇石,曾是草原先民的祭祀圣物,是絲路商隊的駝鈴伴旅,如今又成為文旅融合的新名片。我們終于讀懂,石頭的重量,從來不在斤兩,而在它承載的文明厚度。這場石展的終極意義,或許就是讓北疆的每一塊石頭,都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活化石”。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