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一邊刷著手機,一邊嚴厲的呵斥孩子“別玩了,去學習。”情侶抱怨對方不夠體貼,自己卻吝嗇付出和關心……
這何嘗不就是一種“雙重標準”呢?為什么會這樣,就在于我們存在認知偏差。簡單的來說,就是我們很容易看到別人身上的問題,卻會選擇忽視自身的問題。
就比如東漢名臣楊震深夜拒賄,一句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將廉潔自律的品格鐫刻在歷史長河。正是這份對自我德行的嚴苛要求,才讓他在朝堂之上能以清正之氣影響同僚。
就好像王陽明說的那句話一樣:"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是啊,在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他人評頭論足,但到了自己身上又會降低各種要求。
所以,一個人真正覺醒時,他會明白:真正的清醒,不是一味指責他人,而是先審視自身。不是苛求外界的完美,而是以身作則的自律。
正如古人所言:“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唯有以自身為鏡,方能照亮他人前行的路。
所以,我們要知道正己不是自我苛求,而是一場溫柔的自我對話。它意味著我們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同時保持成長的覺知。意味著在批評他人前,先問自己是否做到了同樣的標準。意味著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
正如《大學》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不是終點,而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方法。
是啊,當我們停止向外找問題,轉而向內自省時,我們就會發這樣一個現象:曾經難以相處的人,似乎變得容易溝通了。曾經棘手的問題,也會開始出現轉機。
而是導致這樣的原因,就在于我們調整了看問題的角度。事實也是如此,一個清醒的人,都是懂得這三點的,那就是“正心、正身、正口”。
所謂正心,是修身的起點,它強調內心的端正與澄明。心正則思無邪,行無偏。就好像在《禮記·大學》中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只有心正了,這樣才能夠摒棄私欲雜念,才能夠以公正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事情。
所謂正身,是正心的外在延伸,更多的在于外在的表現,簡單的來說,就是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正如有這樣一段話說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是啊,一個人的行為就好像無聲的語言,會表現出我們內在的修養。就好像在生活中,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向外界傳遞著自身的信息。能堅守道德底線,不做虧心事,這才是正身的至高境界。
所謂正口,是心與身的紐帶,因為通過它我們能夠表達出來,而且我們也都知道語言是有力量的。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是啊,無論是日常交流,還是在和別人的相處,我們說出去的話,都應該是言出有衷、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深以為然,“正心、正身、正口。”正心、正身、正口,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正心是根基,是為正身、正口提供內在動力。正身是實踐,是將正心的理念轉化為實際的行動。而正口則是表達,它更多的體現的是正心、正身的成果。
確實,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在告訴我們“己不正難正他人”,這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告誡,也在提醒我們,與其花費精力去改變他人,不如先靜下心來審視自己。先做好自己,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
文|明浮生
圖|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