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40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分鐘
近年來,人工智能(AI)技術迅猛發展,以ChatGPT、DeepSeek等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迅速迭代,教育領域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傳統的教育模式被重新定義。“人工智能 + 教育”通過構建新型教育場景,極大地延展了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打破了教育的時間和空間限制,站在 AI 時代的分水嶺,學校要做的不僅是“知識傳遞”,更應是“創新激發”,教育需要在準確、深入理解智能時代大趨勢的基礎上,做出適當的回應,“如何培養真正的創新者”成為終極命題。
6月12-13日,由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與青島海爾學校聯合主辦的 2025 中小學人工智能教學現場會在青島海爾學校盛大啟幕。這所由青島二中原校長孫先亮領銜的特色學府,集結正高級、特級教師以及畢業于國內外名校的骨干教師,師資陣容堪稱“豪華”。在教育創新實踐中,海爾學校憑借“人工智能+教育”模式脫穎而出,通過智能工具打破傳統教學的時空壁壘,為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學習路徑,實現課堂的高效互動。其首創的“平臺+”培養模式更具前瞻性,以多維度、多模式的智慧教育生態,助力學生多元成長。學校秉持的“激發內驅力,支持個性化發展”的育人理念,與本次大會聚焦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核心議題不謀而合,充分彰顯了其在智慧教育領域的引領地位與實踐價值。
據了解,本次會議邀請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國家信息科技課題組組長熊璋、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陳向東、青島海爾學校校長孫先亮、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院長謝文輝、北京市仁澤高級中學校長李楨、西交利物浦大學基礎教育集團校長賈大明、北京市仁澤高級中學副校長張影,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200余名中小學校長、教育管理者及教師齊聚一堂,聚焦人工智能時代智慧教育,在理念交鋒與實踐展示中,共同探索AI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為推進我國中小學階段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提供基礎力量。
一
破局:當教育站上智能時代的分水嶺
開幕式上,海爾學校校長孫先亮開宗明義,他在致歡迎辭時表示,教育最根本的指向和出發點是人,這是教育永恒的核心。真正好的教育,應當尊重人、激發人,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在 AI 時代,教育面臨著諸多“變”的挑戰與機遇。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教育的面貌。我們需要讓學生具備基本的人工智能知識和操作技能,理解其對生活的價值和意義,這不僅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基礎,也可能為有天賦的學生指明專業和職業方向。
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院長謝文輝在致辭中強調,本次盛會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既需高屋建瓴的專家引領,更要聚焦人工智能應用技術的實操落地。希望與會者在這場思想與實踐交融的盛宴中,汲取智慧,凝聚力量,為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添磚加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國家信息科技課題組組長熊璋在作《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創新》主題演講時指出,人工智能科技是發展前沿更是國家戰略,人工智能催生了教育變革、賦能了教育創新、促進了教育發展,這種變革、創新和發展是全方位、全過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上,要加快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和科學教育,從傳授變啟迪、從重復變探索、從知識到能力、從學科變綜合、從授業變育人。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陳向東在《AI 大模型教育應用》的主題演講中,深入剖析了AI大模型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現狀與未來趨勢,并且依次談到了大模型對教育的影響、大模型如何影響學科教學以及大模型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點等行業熱點問題。
二
深耕:課堂里正在發生的靜默革命
12日下午,海爾學校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地理等學科教師分別分享了“人工智能+教學”的經驗。在學科分享現場,語文教師毛博文分享了《AI 助力學生習作能力提升》,介紹了如何利用 AI 工具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提供個性化的寫作指導;數學教師靳秋妍的《數智引航,答疑啟智——基于 AI 的數學個性化答疑與學習診斷》,闡述了 AI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實現精準輔導;英語教師陳晨的《英語教育的智能升維——激活內驅,師生共融》,展示了 AI 在英語教學中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語言運用能力的作用;物理教師閆涵的《生成式 AI 助力高中物理可視化教學》,講解了如何借助 AI 讓抽象的物理知識變得直觀易懂;地理教師李淑的《聚焦學生高階思維培養的“人工智能 +”教學設計與實施》,分享了如何通過 AI 培養學生的地理高階思維;同為地理教師的王瑜進行了《大都市的輻射功能——以上海為例》的課堂展示,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進行數據分析和案例研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最后,青島海爾學校副校長丁曉菲作了《技術賦能,撬動學生個性化學習——海爾學校人工智能+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的總結報告,系統介紹了海爾學校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探索歷程、實踐經驗和未來規劃。學校通過構建智能化的教學環境,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個性化定制、學習過程的精準跟蹤和評價反饋的及時有效,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活動還發布了《海爾學校“人工智能 + 教學”標準》,該標準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多個維度,對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規范和指導,為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的標準化、規范化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三
探路:學校重構教育范式的多維實踐
會議第二日的校長論壇,成為AI教育實踐的戰略沙盤。五位校長以具體案例,勾勒出學校轉型的清晰路徑:
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周建華校長以《高質量課堂教學體系的建構及AI賦能》為題,系統梳理并深度闡釋了新時代“高質量課堂”的核心內涵與實踐路徑。他立足人大附中教育集團的前沿探索與豐富經驗,聚焦于教學目標精準設定、教學內容深度整合、師生互動高效協同以及評價反饋即時有效等核心要素的體系化建設。周校剖析了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賦能上述環節,實現個性化學習支持與精準教學干預。為AI賦能教學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范式。
北理工附校陳德收校長在《明理“智”創,精工“慧”育》報告中談到,站在人工智能重塑世界的拐點,學校改革與創新發展步入了陌生的“無人區”和“深水區”,學校、師生面臨諸多未知的”新挑戰”,教育數字化轉型既指向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數字化思維的轉換、數字化能力的培養,更瞄準教育生態的全方位系統性重塑。對于中小學校來說,數字化轉型意味著學校教育需要實現理念變革、機制創新、制度優化、流程重構。讓教育回歸本真、讓育人彰顯智慧,以真正的智慧管理穿行數字化的“叢林”。
重慶市沙坪壩區樹人景瑞小學校李華以《人工智能賦能大規模因材施教的景瑞實踐》為主題進行了展示,展示了學校通過在課程、師資、評價、教學等多方面的積極探索與實踐,樹人景瑞小學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成功為大規模因材施教搭建起堅實的框架,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化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寶貴經驗。
教研機制數智革命—陜師大實驗小學寇擁軍副校長帶來的“AI教研員”系統,正顛覆傳統教研模式。該系統深度融合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及大模型分析技術,以“數據驅動教學革新”為核心理念。系統覆蓋課堂實錄、實時轉寫、智能評分、成長檔案等全場景功能,深度嵌入教學實踐環節。基于學科標準和教學理論設計的近百套評價體系,提供可落地的改進建議(如情境化生字教學、結構化提問策略),切實解決教師備課、授課、反思中的實際痛點,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滿足不同地區和學校的教學評估需求,具有很強通用性和適應性。
作為5G課堂聯盟副秘書長、鄭州先鋒外國語學校校長在報告中提到,當下教育領域的幾大痛點,即“管理亂如麻、師資差異大、課堂效率低”。在技術賦能教育的浪潮中,學校以5G+AI雙翼重構教育基因,打造5G高效課堂教學生態系統。這一系統涵蓋校本資源系統,實現優質資源共享與精準供給;課堂交互系統,助力學生從“愿學”走向“會學”“學會”;數字平臺系統,推動數據融合與智能決策;教學評價系統,進行多維評價與精準反饋;還有AI教育智能體,為教學帶來專、精、深的支持。5G+AI將助力孩子成為AI時代的引領者,讓教育真正 “零時差” 抵達未來。
隨后,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院長謝文輝主持了圓桌論壇,與五位校長深入探討了 AI 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這一時代話題。校長們一致認為,在技術革新的浪潮中,教育的育人核心價值始終不變,但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需要與時俱進。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
此外,會議期間還設置了AI智慧教師工作坊,由浙江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石其樂等專家通過實操訓練,指導教師掌握以DeepSeek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工作坊聚焦人工智能與中小學具體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結合案例,講解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教學設計、豐富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式,如學情分析、教學設計、課件制作、智能批改、個性化輔導等,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重點培養教師的實際應用能力。
四
思辨:走向“人機共生”的教育新紀元
此次 2025 中小學人工智能教學現場會的成功舉辦,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交流與學習的平臺,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浪潮下,當教育站在智能文明的門檻上,本次會議揭示的不僅是工具革新,更是一場教育哲學的深層演進。正如有專家預測的那樣,未來的學校應是人與AI的共舞之地——機器處理確定性,人類駕馭可能性。
正如本次大會一直在討論的“變”與“不變”的哲思問題一樣,變的是工具與方法:我們擁抱AI作為強大的認知伙伴,賦能精準教學、釋放教師潛能、拓展學習疆域;不變的則是教育的靈魂內核:對人的主體性的尊重與激發,對好奇心與探索欲的守護,對批判性思維與倫理判斷的錘煉,以及對協作共創中人性光輝的信仰。
“機器無法替代”的核心特質,正構筑于人類獨有的“心智高地”:提出真問題的能力、跨領域創造性連接能力、深度的情感共鳴與價值抉擇的能力、在復雜情境中理解他者,做出有溫度的倫理判斷的能力、面對不確定性的堅韌探索的能力。
因此,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其本質是一場指向“人”的深刻進化。它要求教育者們擁有:超越“技術應用”的表層,構建“人機協同”的教育新生態的能力;從“知識傳授”躍遷至“心智賦能”的高階思維。
當教育站在智能文明的門檻上,本次會議以其豐厚的實踐探索與深邃的思想激蕩昭示:唯有堅守“育人為本”的初心,以智慧駕馭技術,以人文引領創新,才能在機器的確定性之外,培育出真正定義未來、照亮人類文明的“不可替代的創新者”。這,正是智能時代賦予教育的偉大使命與永恒榮光。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編輯丨智庫君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