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鳳凰網文化頻道,殯葬管理條例,CNKI。
火化
盡管至今依然很多人不太同意,始終想推崇著“入土為安”的傳統說法,但不得不承認,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國家為了節約土地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大力推行火葬確實是合理的。
一畝的土地,如果單純用來進行土葬,那大概只能安置200座墓穴,但要是用作骨灰堂,那就可以容納上萬甚至更多的骨灰盒。另外,還能緩解土葬導致的棺木腐化、重金屬滲入土壤等問題。
還有非常現實的一點是,對一些人來說確實是“死都不敢死”,因為墓地的各種費用太高了,如果是土葬就需要更多的面積空間,需要的花費就跳躍級的上升。所以火葬確實是更多人的選擇。
最后說點不太唯物主義的話,那就是安放在骨灰堂后,往往都是同村人或者同宗族的骨灰都放在一起,這樣逝者還能有熟悉的伴呢。我外公前年被放進骨灰堂的時候,我看著周圍那些熟悉的同村人遺像,當時第一反應就是外公不會孤獨的。
話題拉回來。
在火葬場里,當一具遺體被送入溫度高達900℃~1000℃的火化爐后,歷經一個多小時左右的焚燒,最終留下的只有一堆灰白色骨渣。雖然不知道是誰先發現的,但確實有人留意到那些剩下的骨渣中有各種部位的骨頭,但卻看不到牙齒。
不是說牙齒是人類最硬的器官嗎?為何它們不見了蹤影?
今天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從生命終結到物質轉化
在我國,無論是在哪個地區,只要有火葬場,那遺體火化都是有著一套嚴格規范的程序的。
當一個人離世后,家屬須持醫院或公安機關開具的死亡證明聯系殯儀館,隨后遺體被冷藏保存。在告別儀式后,遺體被送入火化爐,這也是它經歷劇烈物理化學變化的開始。
現代火化爐的燃燒過程分為幾個階段,在前10分鐘,爐溫會從200℃迅速上升至400℃,此時,毛發、壽衣等易燃物就會很快化為灰燼;在10~40分鐘的時候,溫度已上升到了600℃,這個時候人體的肌肉和脂肪開始燃燒,發出聲響。極度的高溫會導致肌肉收縮,可能引發肢體彎曲甚至短暫“坐起”,以前就傳說這種情況是“詐尸”,其實都是正常的情況。
40~60分鐘以上的時候,此時火化爐內溫度升溫至800℃~1000℃,內臟開始碳化,骨骼暴露并開始斷裂,持續高溫使骨骼逐漸發白變脆,然后變成了很多碎渣,當然也有大塊骨頭存在的情況,跟不同火葬場的設備有關。
牙齒不是骨頭
我們人類的骨頭主要成分是磷酸鈣,占了總組成的65%以上,而磷酸鈣是一種熔點高達1670℃的無機礦物,雖然火化爐的溫度能接近甚至達到上千度,但依然不足以熔化骨骼,那為什么不用溫度高點的火化爐?我猜是因為技術還沒有攻克吧?
總之這就是為什么火化結束后,工作人員還會從爐內清出約幾公斤重的骨渣,它們就是在高溫下脫水、脫去膠原蛋白,變得非常易碎的骨頭。
而其中為啥沒有牙齒?其實是有的。
牙齒不是骨頭,它們屬于器官,是由牙釉質、牙本質和內部的牙髓組成的。牙釉質非常的堅硬,其莫氏硬度高達7~8,要知道鋼的莫氏硬度也就5~6而已。牙釉質、牙本質大部分都由無機物組成,而內部的牙髓富含血管神經。在高溫后,有機物率先分解燃燒,導致牙齒結構崩解。
當溫度升至1100℃時,牙齒會變黑碎裂;雖然火化爐可能略低于這個溫度,但因焚燒時間很長,最終牙齒會裂解為微小碎塊。
單顆牙齒尺寸本來就很小,碎裂后形成的殘片更易混在骨灰中;而且牙齒的無機成分與骨骼類似,焚燒后外觀趨近。然后很多火葬場都還會將收集來的骨渣用機器研磨成細粉,或者是人工搗碎,于是牙齒碎塊在此過程中被徹底混合。
所以牙齒不是消失了,只是被混合進去了。
如果逝者戴著假牙呢?那假牙就很可能得到保留,因為金屬或陶瓷假牙因熔點高,起碼超過了1300℃,如果是含有氧化鋯的假牙,熔點甚至高于2700℃。所以一般假牙在焚燒后還能完整保留。
工作人員會將其檢出交還家屬,這是有規定的。
消逝也是永恒
說得唯物主義一些,當家屬拿到了逝者的骨灰盒后,他們手上拿著的不只是親人的遺存,還是物質轉化的過程,他們從未消逝,只是改變了形態,從有形化為無形。
以另一種形態回歸到生命的最基本元素中,以分子之名重歸大地循環。
無論將骨灰葬入土地,放進骨灰堂還是撒到大海里,在鈣與磷的微粒中,這些物質依然承載著與我們豐富多彩的過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