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今江西省鄱陽縣,屬上饒市管轄,在明代是饒州府的府治。而在今鄱陽縣文廟大成殿的東側,有一處面積約八千平方米的淮王府遺址,是中國首次主動考古發掘的明代親王府遺址,其中出土了大量王府專用瓷器與官窯瓷器,對研究明代藩王生活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據考古發掘結果推測,淮王府遺址的范圍東至五一中心小學、南至鄱陽縣中醫院(原縣人民醫院)、西至文廟大成殿東圍墻、北至鄱陽賓館。同時發現的還有明初饒州府府治的建筑遺跡,側面驗證了史書上的記錄。
淮王府遺址范圍
自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首封淮王朱瞻墺抵達,到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末代淮王朱常清撤離,淮王家族在此生活了二百多年。那么歷代淮王都有哪些故事呢?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第一代淮王
- 淮靖王朱瞻墺
朱瞻墺,仁宗朱高熾第七子,生母賢妃李氏,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封為淮王,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之國廣東韶州府(今廣東韶關)。
眼見得封國如此遙遠,不少王府官員都打起了退堂鼓,其中右長史劉真就以“年老多疾”的理由請求致仕(退休)。甚至于堂堂的淮王府,不過是由韶州府治改建而來。
正堂五間,后增兩厫共七間,因舊王府而補餙之。—《韶州府志》
等到兄長宣宗朱瞻基駕崩后,淮王殿下第一時間上奏朝廷,稱韶州“常有瘴癘”,希望大侄子英宗朱祁鎮能夠同意自己改遷他處。
淮王府復原圖
對此英宗的回復很干脆:同意,而且指出“江西饒州府地氣和平”,自己已經派人去修建王府,今年冬天就可以竣工。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冬天,淮王朱瞻墺正式遷國江西饒州府(今江西鄱陽縣)。
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淮王的嫡母、仁宗皇后、今太皇太后張氏病危,召在外諸王赴京。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二月十一日,朱瞻墺抵達京城。此時太皇太后已然駕崩,但淮王此行一來解決了諸子的名分問題,二來還見到了自己的生母李賢妃。
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十一月,朱瞻墺去世,終年三十七歲,謚曰靖,謚法“恭已鮮言”曰“靖”。
第二代淮王
- 淮康王朱祁銓
朱祁銓,淮靖王嫡長子,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封淮世子,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襲封淮王。
淮王宮
饒州的淮王府由府治改建而成,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的時候又進行了翻修,新建了一座永壽宮,內有蓬萊清隱、水漲平溪等八景,此外還有釣魚臺、寶書樓等建筑。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蟄居南宮七年之久的太上皇帝朱祁鎮發動政變,廢黜了當朝皇帝朱祁鈺。這位二進宮的皇帝一改第一次在位期間的刻薄,對各地宗室格外“和藹可親”起來。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的時候,朱祁銓請求赴京朝覲,竟然得到了皇帝的同意。
壬寅,書與淮王祁銓曰:“舊歲得奏,欲赴京朝覲。朕念親親之義,亦欲一見。今遣人赍敕符、金牌詣府,爾可擇日起程。途中宜安靜自愛,以副朕意。”—《明英宗實錄卷三百三十八》
南宮復辟劇照
南宮復辟之后,朱祁鎮曾多次召見嫡親叔父襄王朱瞻墡。可能考慮到不能對宗室過于厚此薄彼,這才同意淮王這位堂弟赴京朝覲。此外朱祁鎮對朱祁銓的印象不錯,二人在“土木堡之變”前就多有唱和,皇帝還親切地稱呼淮王為“賢弟”。
到了京師之后,淮王拜謁了天壽山曾祖父太宗朱棣長陵、祖父仁宗朱高熾獻陵、伯父宣宗朱瞻基景陵,又去參拜了祖母李賢妃墳園,英宗則賜朱祁銓食鹽二百引、江西饒州府柴棚局河泊所兩年的歲課鈔。
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八月,朱祁銓去世,享年六十八歲,謚曰康,謚法“溫柔好樂”曰“康”。
第四代淮王
- 淮安懿世子朱見濂
朱見濂,淮康王庶長子,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封淮世子,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五月去世,終年二十四歲,謚曰安懿。
淮王府龍紋輦道
淮康王元妃李氏,南城兵馬指揮李進之女,患有嚴重的風疾,根本無法生育,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去世。繼妃杜氏,淮王府群牧所百戶杜通之女,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去世,無子。
在元妃、繼妃接連去世之后,朱見濂才打破常規,在父王四十六歲不到五十歲的情況下,就被冊封為淮世子。
如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庶子止為郡王;待王與正妃年五十無嫡,始立庶長子為王世子。—《皇明祖訓·職制》
- 清江端裕王朱見淀
朱見淀,淮康王庶次子,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封清江王,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九月去世,終年二十六歲,謚曰端裕。
成化年間淮藩世系圖
淮康王薨逝后,由于安懿世子無嗣,朱見淀奉旨暫攝府事,不出意外日后就是由他襲封淮王。然而僅僅一個月后,朱見淀就不幸去世,朝廷隨即命其長子朱祐棨暫掌府事。
甲辰,初淮王祈銓薨,有旨命其子清江王見淀暫攝府事,尋亦薨。至是淮王妃崔氏復請以見淀之子祐棨暫掌府事,從之。—《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九十四》
- 淮定王朱祐棨
朱祐棨,清江端裕王庶長子,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襲封淮王。
明初絕嗣而未能襲爵的世子,一般不會被追封為親王,比如南陽唐藩的悼簡世子朱芝壐。朱祐棨想抬高其父的身份,但第一步先要解決伯父的名分。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十二月,淮安懿世子朱見濂被追封為淮王,謚曰安,謚法“和好不爭”曰“安”,世子妃王氏進封淮王妃。
先是世子薨,無嗣。其侄祐棨繼封淮王,請以世子入家廟奉祀。禮部議世子無王爵,宜建別室祀享。上命復議,因言孝宗時嘗追封周王之父周世子為王。今安懿因封而絕,侄襲其爵,宜如周王故事追封入廟。故有是命。—《明武宗實錄卷八》
明代親王府家廟遺跡
當時的淮王府相當混亂,朱祐棨在舉行祭祀之禮的時候,稱追封淮安王朱見濂為“王伯”,稱生父清江端裕王朱見淀為“王考”。同時追封淮安王妃王氏仍居住于世子府,而清江端裕王妃趙氏則入住了永壽宮。
朱祐棨給出的解釋很簡單:伯父去世之時,自己尚未出生,從未過繼為嗣。對此禮部尚書劉春不以為然,認為朱見濂既然已經追封王爵,又不是兄終弟及,則不但朱見淀不可追封為淮王,朱祐棨本人也必須過繼。
祐棨雖生于安王卒后,今既入繼親王,則實承安王后矣。皆朝廷之命,非無所承也。乃更欲追封其本生之父,則安王封謚之命將安委乎?徒欲顧其私親,而不知繼嗣之重事體殊戾。況安王既追封入廟,為三世之穆。清江王又欲追封,則一代二穆,豈禮哉?—《明武宗實錄卷一百五》
武宗朱厚照劇照
最終朝廷給出裁決:朱祐棨當以伯父朱見濂為“王考”,清江王府祭祀事宜,由其弟朱祐揆主持,淮王本人不得參與。清江王妃趙氏退居清江王府,淮安王妃王氏則由世子府遷居永壽宮。
據史書記載,朱祐棨此人“游戲無度”,還因為天風環佩琴的緣故,與當時如日中天的寧王朱宸濠交惡。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朱祐棨去世,終年三十歲,謚曰定,謚法“純行不爽”曰“定”。
- 淮莊王朱祐楑
朱祐楑,清江端裕王庶次子,原封鎮國將軍。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的時候,淮定王曾上奏朝廷,請求封朱祐楑為清江王,被禮部駁回。
初淮康王及世子相繼薨,無嗣,以清江端裕王之子為后,封淮王。至是淮王奏欲以其弟祐楑襲封其父清江王爵。禮部議不可,且請治長史等官不能規正之罪。詔祐楑止以鎮國將軍奉清江王祀,長史等官各奪俸三月。—《明武宗實錄卷一百二十四》
淮王府出土瓷器
淮定王薨逝以后,因其無嗣,由淮安王妃王氏上奏,請求由朱祐楑管理府事,主喪禮。禮部認為朱祐楑為淮康王次孫、安王次侄、清江端裕王次子、今薨淮王次弟,所以“倫序宜及”。
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十月,鎮國將軍朱祐楑進封淮王。其夫人吳氏未封而卒,朝廷特賜祭葬如王妃禮。
當朝皇帝世宗朱厚熜,憲宗朱見深之孫、孝宗朱祐樘之侄、武宗朱厚照堂弟、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情況和朱祐楑非常相似。他在入繼大統之后,也被內閣首輔楊廷和逼著認伯父孝宗為“皇考”,而稱生父興獻王為“皇叔父”。
經過殘酷的“大禮議”之爭,世宗擊垮了楊廷和集團,改稱孝宗為“皇伯考”,興獻王為“皇考”,并追尊其為“恭穆獻皇帝”。受此利好影響,清江端裕王朱見淀在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被追封為淮王,謚曰端,謚法“守禮執義”曰“端”。
世宗朱厚熜劇照
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六月,朱祐楑去世,終年三十八歲,謚曰莊,謚法“履正志和”曰“莊”。
結語:在老爹被追封為淮王之后,淮莊王突然上演了一出認母的劇情,他向朝廷奏稱從小撫養自己長大的劉氏,并非生母。原來當年淮莊王祖母崔氏,嫌棄其生母傅氏出身低微,這才讓淮端王妾劉氏將其撫養長大。此事經王府長史司核實之后,朝廷允許傅氏入淮王府居住,并對玉牒進行了修改。你看看,養別人的兒子,終究是養不熟。
那么淮莊王之后的歷代淮王還有哪些故事呢?我們放在下篇之中再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