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是全球第三發常見癌癥。結腸鏡檢、糞便檢測等篩查方法有助于早診早治,可降低死亡率。近年來年輕人的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上升,以40~49 歲人群的增幅最為明顯。隨著早發性結直腸癌發病率持續上升,是否需要降低篩查的起始年齡成為臨床關注的問題。盡管已有指南開始建議將篩查起始年齡從50歲提前到45歲,但這些建議主要基于過往篩查經驗推斷和建模研究,目前專門針對40~49歲人群的隨機試驗或隊列研究長期數據尚不充分。
近日《美國醫學會雜志-腫瘤學》(
JAMA Oncology) 發表的一項 納入26萬人的 大型隊列 研究表明,采用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測(FIT)的情況下,將結直腸癌的篩查起始年齡從50歲提前至40-49歲,可使發病風險降低25%,死亡風險降低34%。
截圖來源
:JAMA Oncology
這項中國臺灣地區的社區篩查隊列研究納入了263125名居民,其中55.8%為女性。39315人被邀請既參加針對40-49歲人群的早期社區篩查,又繼續參加針對50歲及以上人群的常規篩查;223810人僅被邀請參加常規篩查。所有參與者都接受了每兩年一次的FIT篩查,隨訪持續至2019年。研究采用延遲篩查設計(參與者在不同時間點加入研究)和傾向評分匹配(根據年齡、性別、基礎疾病等情況對基線情況相似的個體進行配對)來減少偏倚。
結果顯示,早期篩查組的結直腸癌發病率為26.1例/ 10萬人-年 ,顯著低于常規篩查組的42.6例/10萬人-年; 早期篩查組的 結直腸癌 死亡率也明顯更低(3.2例/10萬人-年 vs 7.4例/10萬人-年)。
這種差異在3個年齡組中(50~54歲、55~59歲和60~64歲)尤為明顯,換言之,在他們40~49歲早期篩查過后的10~15年時,這種獲益最為明顯。這也側面反映出結直腸癌漫長病程前期發生發展的窗口期。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組參與者的結直腸癌風險差異日漸明顯。
▲早期篩查組與常規篩查組的結直腸癌累積風險,上圖為發病率,下圖為死亡率(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經統計分析,早期篩查組的結直腸癌發生風險降低21%(aRR 0.79), 結直腸癌 死亡風險降低39%(aRR 0.61)。
考慮到部分參與者可能沒有嚴格遵循研究設定的篩查分配,研究團隊借助“ 擴展的非依從性調整模型”進一步統計分析,從而更真實反映“實際接受篩查干預”的效果。這一模型的 結果保持高度一致 :早期篩查組的結直腸癌發病風險降低25%(aRR 0.75),結直腸癌死亡風險降低34%(aRR 0.66)。
研究團隊在論文中指出,多種因素導致結直腸癌發病年輕化,包括飲食熱量高、普遍攝入加工紅肉、久坐時間長等。早期篩查的長期益處可能源于能夠發現晚期腺瘤和早期癌癥。此外,45~49歲年齡段人口眾多,但同時病變往往還處于早期,FIT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的篩查手段,有助于提高篩查率。
總體而言,隨著早發性結直腸癌的增加,這項研究 為篩查策略更新提供了重要證據 ,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價值。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即可訪問期刊官網閱讀完整論文。
參考資料:
[1] Chiu H, Chen SL, Su C, et al. Long-Term Effectiveness Associated With 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ing for Early-Age Screening. JAMA Oncol. Published online June 12, 2025. doi:10.1001/jamaoncol.2025.1433
免責聲明: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醫學新視點」微信公眾號留言聯系。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