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在體制內工作了一輩子,我在他的影響下考上了五院四系的法學院。
原本他以為我可能會像他一樣考入體制內,但是,我畢業后,卻走向了另外一條截然相反的路,一直在創業的路上折騰。
確實,太不符合主流,有點叛逆。
尤其在當下,考公、進體制,追求一份“看得見的穩定”,這符合父母和社會的期許,也成為了年輕人默認的安全路徑。
對來自體制內家庭的孩子來說,父母對“穩定”的執念更深——畢竟他們深知風浪,才格外珍惜一份安穩。
我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代表:體制內干了一輩子,做事周密、性格穩重,邏輯清晰。
所以,誰都沒想到,我不僅沒走這條“穩定”之路,還兩次走上了創業的路。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兩次關鍵轉折,我爸都站在我這邊。
2018年,我大四,還有兩個月就要考研了。但我決定放棄考研,去一家法律科技公司創業。我忐忑地寫信告訴他,他雖有擔憂,但最終選擇了支持我。
2023年,我從美國讀完法學碩士歸來,在“去律所還是去創業”的選擇間猶豫不決。結果這一次,是他反過來寫信推動我:加入律海芒芒,去創業!去闖闖!
兩次都是在人生路口,我選擇了不確定性,他卻一次次給我力量。
上個月,律海芒芒第一次線下活動前,記錄下我這段經歷的文章被發在了活動群里:
讓我沒想到的是,很多律師伙伴看完后,對我和我爸的那兩封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們問我:“你爸怎么會支持你創業?”“信里寫了什么?”“他怎么看你現在的選擇?”
今天是父親節,我想借這個機會,來好好回答這些問題,也借此給我爸寫一封回信。
01
我爸的這封信里,寫了什么?
2023年7月,我那會兒馬上結束美國法律碩士的留學,正在為工作發愁。
雖然當時找工作變得很難了,但我發愁的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如何選擇。
我當時面臨著3個選擇:兩家律所和一家創業公司(也就是律海芒芒)。
我當初選擇來美國讀書,就是為了回國當律師。但是我也發現了,律師這個行業越來越卷了,而我也更喜歡創業公司做的事。
因為,我很猶豫,很糾結,就把想法告訴了我爸。
他一輩子在體制內,按理說,他的觀念里,我最好的選擇就是進體制內,或者當個大律師。
而且,在2018年,我就放棄了考研,選擇了加入創業公司。這段創業經歷讓我收獲很大,但也遇到了職場發展的瓶頸,不然也不會去留學。
因此,我覺得,我爸肯定會勸我去做律師。
幾天后,我收到了我爸的一封信,來分析我的職業規劃。
這封信有近2000字,不是鼓勁,也不是勸退,而是一份非常理性的分析報告。
向右滑動查看
信里先對A、B做了總結:平臺成熟、路徑穩妥,但晉升慢、競爭激烈、個體空間有限;
又分析了創業公司C,也就是律海芒芒的特征:靈活度高、成長快、有主導權和回報空間,但也伴隨結構未定、風險更高的問題。
接著,他結合我的個人經歷和特點,分析了我的優缺點,覺得我最適合律海芒芒的節奏。
在這封信的鼓勵下,我最終選擇了加入律師芒芒,一起創業。
但是,在這封信里面,我爸也提出了對于我、對于創業、對于律海芒芒的不少疑問和期許:
創業公司業務還不穩定,怎么活下去,找對方向?
創業公司工作很雜,角色混亂,你怎么找到自己的定位,實現長期主義?
創始人團隊經驗不足,團隊會不會走不遠?
今天,我也想再寫一封回信給我爸,站在一個兒子和創業者的角度,來回應這些期許與疑問。
02兩年后的父親節,我給我爸的回信
爸:
距離你那封信,已經過去快兩年了。
那是我人生又一個轉折點,你像2018年我放棄考研時一樣,再次用一封信,幫我理了理方向,也推了我一把。
只是這一次,我的選擇不再是去不去,而是敢不敢。
我知道,你一直希望我走穩、走順、走遠。但我也知道,你更希望我能走出自己的路。
今天是父親節,我想借這個機會,給你回一封信。
這一封信,既是給你的回應,也像是給自己交的一份答卷——
關于我們選的這條路,關于你提出的那幾個問題,關于我這兩年的成長。
第一個問題:創業公司業務還不穩定,怎么活下去,找對方向?
我相信,如果自己的孩子開始創業,普天之下的所有家長,都會擔心這個問題。
更何況,你做事一向周密、計劃清晰,凡事提前籌謀,從來不會走一步看一步。而且,你總是一邊鼓勵我去試,一邊提醒我要計劃好、想清楚。
這也是我特別欽佩你的一點,我發現我從小就對那些心思縝密、運籌帷幄的人特別崇拜,也向往自己也能成為這樣的人。
但創業之后我才發現,我這種想法被現實撕得稀碎。
對于創業公司,方向一定是走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比如,2024年上半年,我們最大的爆品——,算是一個意外。
我們本身是把這份普法課件,放入了法律體檢工具包里,作為一個給企業宣傳做法律體檢的課件。
沒想到這個課件賣爆了。
2024下半年乃至如今,我們最大的爆品——,本身也是計劃放在另一個產品中的朋友圈配套服務,沒想到反響特別好,我們立馬將其變成了一個獨立的產品,結果也賣爆了。
這種橋段特別多。
被我們寄予厚望的想法,反復推演、規劃,卻總是事與愿違;一個起初只是作為補充的工具,意外獲得了大量用戶的認可。
剛開始,我很不適應,總想讓一切按計劃走,可能也是因為你對我的影響,我對“無序”和“突變”天然有些排斥。
但慢慢地,我開始接受。
沒辦法,有些路,是靠一次次試錯才能踏實地走出來的。
我們邊做邊學,反復調整,學會在混沌中保持基本盤,在模糊中找到輪廓。
沒有等風來,而是自己撐著傘走下去。
更幸運的是,我們真的活下來了。我們有了一批反復買買買的老客戶,他們幫我們支撐起來創業的基本盤。
上個月,在我們第一次線下活動中,150多位律師伙伴從全國各地趕過來,親口告訴我們,“律海芒芒做得真不錯”。
當然,他們也再次用買買買的行動,把我們的新品給買爆了。
我想,你那封信里寫的“方向”,我們可能真走對了。
第二個問題:創業公司工作很雜,角色混亂,你怎么找到自己的定位,實現長期主義?
上個問題,是關于創業和公司的穩定。而這個問題,是關于我自己的穩定。
但這個問題,我也還在找答案的過程中。
因為創業公司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角色不固定”。
研究法律、做內容、帶項目、跑線下、改產品、搞營銷、做設計......這些我都做過,找場地、搬設備、搭背景墻也都自己來,甚至我還研究起了怎么種發財樹。
所以,我很難說,我找準了自己的定位。
作為一名父親,你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有一個長期的、相對穩定的定位。
我當然也想啊,尤其是我看著我的同學、朋友,都有了穩定的工作、職業發展和未來規劃,而我還在各種事里忙活,也沒個定數。
但這個心理準備,我其實早就做好了,畢竟之前也有過類似的創業經歷。
因為我想讓一個東西從0變成1、再從1變成10,我就不能只守在一個技能點上,必須學會打通——打通對人的理解,對產品的打磨,對市場的判斷,對內容的表達。
在負責譜法365項目的過程中,為了解決卡片的專業問題,我就必須要研究法律;為了讓律師發卡片后獲客效果更好,我就必須懂營銷;為了讓卡片更好看,我就必須要懂設計懂審美;為了讓產品賣得更好,我就必須要拍視頻寫文章去宣傳。
我無法執著于“我應該是哪個角色”,而是更在意,“我這個階段能解決什么問題”和“我怎么把這個事做得更好”。
這是我理解的長期主義。
在這一點上,我相信我們達成了共識。
第三個問題:更大的責任、壓力和期望值,我抗住了嗎?
每次跟你打電話,你都會問我忙不忙,我都一定會說“忙”“很忙”“越來越忙”。
創業階段,每天晚上11點多下班是常態,接近通宵也有過。而且還要同時負責好幾個產品,對接好幾百位律師客戶。
會焦慮,怕產品效果不好,怕讓人失望,怕努力沒有回報。
但我越來越明白,創業的好處就是:努力和結果之間沒有“浪費感”。
做得好,是自己搞出來的;做不好,也是自己的鍋。
我的每一份努力,可能會沒有回報,可能會效果很差,但總歸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在前進,而且,是大家一起為了這個目標而共同前進。
去年有一次,我負責的產品出了一次較為嚴重的質量問題,我很自責,當天為了這個問題熬到了凌晨3點多,之后幾天也熬了很久,一直在修正。
很焦慮,心理壓力很大,也很累。
但是,我的兩位合伙人,沒有選擇責怪,而是和我一起,共同奮戰到凌晨3點多,接下來的好幾天,也同樣如此。
自己的鍋,自己要扛,但也會有人和你一起扛,這就是創業的感覺吧。
所以,責任、壓力和期望值,我應該是扛住了,而且很多時候,是大家和我一起扛住了。
你曾經告訴我:“選擇了創業,就是選擇了不確定性。”
我現在也能回你一句:“多虧了你的信,我才敢走進這份不確定。”
謝謝兩年前你的這封信,謝謝你用你的方式給到我的這份支持,讓我在不確定的世界里,始終有一個確定的坐標。
父親節快樂。
齊天宇
2025年6月15日
03結語
這是我第一次把寫給家人的信,公開發在公眾號上。
很多話,其實說起來挺難的。
畢竟這是一封寫給父親的信,也是一場兩個男人之間的對話,總覺得說多了容易煽情,說少了又怕說不清。
我之所以選擇在父親節把這封家書公開,是想鄭重回應我爸兩年前那封信,也算是給他的那份信任,一個遲來的回應。
同時,也想把這段特殊的經歷分享給那些正在創業路上摸索的人,給那些正站在人生岔路口的法律人。
不是為了鼓勵你走和我一樣的路,而是希望你在迷茫猶豫時,能多一點勇氣和信心,也能和身邊的家人坦誠溝通,去爭取那份支持。
如果想要交流更多,或者加入律海芒芒,歡迎掃碼聯系我:
如果你想加入律海芒芒
歡迎點擊鏈接了解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