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國的諸多將星中,黃克誠以“敢于直言,堅持真理”而著稱,他有多敢言,從兩件事情中可見一斑,一件事情,是他曾為彭德懷講話,而最終招致迫害和長期審查,他不是不知道,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這么做是要付出沉重代價的,但他卻依然這么做了。另一件事情,就是在四平保衛戰時期,黃克誠居然敢不服從毛主席的命令,甚至敢繞開林總這個上級,直接發報給軍委,放到現在這是非常“犯忌諱”的。
那么,黃克誠到底是怎么“不服從”毛主席命令,這還要從四平保衛戰說起。1946年4月,杜聿明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決心發起四平戰役,企圖奪取四平,繼而以此為跳板,向東北縱深發起進攻,最終目的是要“關門打狗”,將我軍徹底消滅在東北。此時的形勢對于我軍是非常不利的,原因很簡單,當時國軍不管是數量、質量都占據了相當的優勢,在東北擁有24.7萬美械與半美械師,占到國軍主力的2/5。
而當時守衛四平的解放軍有多少人?黃克誠部3個旅、梁興初部1個師、羅華生部1個師、楊國夫部2個旅、鄧華部1個保安旅,合計也就8萬人。數量上處于劣勢也就罷了,在武器裝備方面,雙方差距更大,國軍4個美械部隊、3個半美械部隊,還擁有坦克、飛機的掩護。因此,四平保衛戰打響之后,我軍傷亡很大,周邊區域不斷失守,最終傷亡8000多人,林總下令撤出四平。
在四平保衛戰的過程中,黃克誠先是致電林總,明確表示,國軍“傾巢而出”,這是要與我軍“決戰”,而現在的情況是,“我軍暫不具備決戰的一切條件”,所以他建議讓出四平和其他大城市,轉移到中小城市與廣大鄉村,“建設根據地和積蓄力量”。但林總遲遲沒有恢復,黃克誠心如火燎,最終居然越過林總,直接致電毛主席和軍委,明確表示,入關之后我軍消耗很大,如果堅持要打下去,可能會主力全部喪失。
但不管是林總,還是毛主席,最終都沒有回復黃克誠,這一戰役最終以四平失守而告終,那么,黃克誠與毛主席及林總,到底誰對誰錯?從軍事角度來看,黃克誠無疑是正確的,原因不難理解,就像兩個人對賭,國軍賭本要厚的多,所以他敢下注,敢看我軍的底牌,而我軍本來就本小利弱,如果一把就賭光了,那就翻不了身了。所以,黃克誠才表示,不能和國軍打“決戰”,現在不到時候,沒那個條件,會拼光的。
但如果從政治和戰略角度來看,當時若不能狠狠挫一挫國軍的銳氣,對于我軍也是很不利的,因為蔣介石卯足勁要打內戰了,所以務必要狠狠給國軍一個教訓,告訴他們共產黨的部隊不是好惹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四平保衛戰必須要打,而且要打出士氣和威風。最終,咱們的這個目的基本上達到,我軍雖然傷亡8000多人,但斃敵10000多,雖然丟失了四平,但國軍也承認,“沒想到裝備這么破爛,只會打游擊的土八路會這么能打”,“我們打日軍都沒有這么吃力過”。
因此,黃克誠與毛主席談不上誰對誰錯的問題,一個是從純軍事角度看問題,另一個是從政治與戰略角度看問題,都有自己的道理,當然,從最高視角來看,自然是毛主席“更有遠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