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蘊藏著悠久的歷史,正以年輕的方式重煥新生。”張藝興在《人民日報》刊發的署名文章中寫道。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青年演員,他參與創排演出的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去年年底在北京、上海首演即引發觀劇熱潮——北京三場門票瞬間秒罄,大麥“想看”人數22萬,霸榜話劇音樂劇類演出十年之首。全網話題總閱讀量破90億,總討論量近10億,登上多平臺熱榜超300次。今年更是成功舉辦南京場后,還有蘭州站、成都站在翹首以待。
“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責無旁貸”
跨越時空的角色塑造:從歷史守護者到未來開拓者
張藝興在劇中一人分飾1935年的敦煌守護者常書鴻與2035年的數字文保工程師張燃。一個放棄巴黎生活,奔赴西北大漠,燃盡一生接續文化的薪火;一個作為未來的數字文保工程師,用科技手段點亮壁畫生命,兩人形成歷史使命與科技賦能的交響。
“一個是‘燃盡’,一個是‘點亮’”,張藝興在《人民日報》的文章中如此概括兩個角色的精神內核。這種雙重演繹不僅考驗演員功力,更構成守護精神的時代對位。舞臺上的張藝興精準把握了兩個角色的精神氣質差異:常書鴻的熱血激昂與張燃的青春意氣在對比中相映生輝。當飾演的常書鴻滿臉淚水喊出“我會為守護敦煌堅定不移,燃盡此生”時,極具爆發力的臺詞讓全場觀眾仿佛置身敦煌大漠。
這種角色設計既致敬了“敦煌守護神”的奉獻精神,又彰顯了數字時代青年對文化傳承的創造性轉化。人民日報評價其表演“讓敦煌文化從課本中‘走出來’,走進審美與情感”,凸顯了角色塑造的深度與感染力。
該音樂劇首演即獲央視網、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集中報道,北京站三場演出門票秒罄,上海站實現“戲劇元宇宙”線上同步直播,覆蓋八省十地觀眾。其文章登上《人民日報》便是有力的證明。這不僅是對他演技的認可,更是對他致力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行動的高度贊揚。在當下,很多傳統文化需要年輕一代的關注與傳承,張藝興以自身的影響力,通過參與這樣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作品,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目光,讓更多人開始了解敦煌文化,走進敦煌文化。
這些專業認可背后,是作品對敦煌守護者群像的深刻塑造。該劇以1935年留法畫家常書鴻“一夢入敦煌”的真實人生為原型,通過兩代人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將“堅守大漠、甘于奉獻”的莫高精神具象化。
作為青年演員,張藝興基的多元屬性,讓觀眾看到他從舞臺到社會的文化擔當。音樂劇里的表現展現了其“全能型藝人”的專業素養:他通過聲樂、臺詞、舞蹈的反復打磨(單句臺詞練習超30遍),詮釋了常書鴻的堅毅與張燃的靈動;同時參與創作推廣曲《受到召喚·敦煌》,以音樂拓展戲劇邊界。
更可貴的是,他將敦煌精神升華為青年文化使命,在人民日報撰文強調“文化傳承需動人走心”,呼吁用“誠懇、熱愛與創造力”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這種將藝術實踐與社會責任相結合的態度,印證了主流媒體對其“新時代青年楷模”的定位。
非絲觀眾在社交平臺客觀評價:“無論是粉絲還是話劇、音樂劇的愛好者看了都不會失望,可能還會超出預期。可以看到一位‘明星’到‘演員’一路走來的努力”。
文化共鳴:敦煌精神的當代表達
當南京聾人學校的孩子們用手語表達“謝謝”,當無數年輕觀眾在社交平臺自發查閱敦煌歷史,張藝興更加確信:傳統文化的“年輕化”不是淺表化娛樂化,而是用誠懇與創造力讓文化從課本“走出來”,走進人們的眼睛與心靈。
“有觀眾說,這場戲讓他看到了‘屬于年輕人的敦煌’”,張藝興在文章中寫道。這種共鳴印證了田沁鑫導演的創作理念——用年輕化表達展現敦煌藝術,創造沉浸式戲劇空間。
張藝興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作為一名青年文藝工作者的擔當。他在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中的表現,讓觀眾看到了他在演員這條道路上的無限可能,也看到了他為文化傳承所付出的努力。
百年前那個在巴黎看到《敦煌圖錄》毅然回國的青年,與此刻用數字技術激活壁畫生命的張燃,在車窗倒影中重疊。敦煌的風沙從未停息,而守護者的隊伍正涌入更多年輕身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