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ESA公布人類第一份太陽南極照片,實現了人類對太陽了解的空白。
當然,單獨從照片上來看,可能很多人看不出太陽的南極有什么不一樣的情況。
的確說真的,這看起來照片研究有點深奧,那大家來看看能夠得出什么結論呢?
有史以來第一張!ESA公布太陽南極照片
當然,這一次ESA的成就出來,主要是其探測器的特殊性,之前的軌道飛行器的軌道傾斜從未超過7度,而ESA這一次是打破常規進行拍攝的。
同時,從距離上來說,也算是在不斷突破極限,依照官方數據來看,這一次歐空局的拍攝是來自環繞太陽的衛星——Solar_Orbiter,離太陽最近的距離 4200萬公里,所以,這也說明了該探測器的抗高溫能力還是強。
其次,這一次拍攝的照片,也是屬于有史以來最接近的太陽圖像,首次近距離拍攝太陽兩極的圖像,測量太陽風的成分并將其與太陽表面的起源區域聯系起來,然后進行分析突破。
而在它之前,其實也有探測器飛過太陽量級,進行環繞,那就是美國宇航局(NASA)研發的尤利西斯號,只不過它在1994年至2008年間進行了三次激動人心的直接圍繞太陽兩極的環繞,什么也沒有留下,是因為它沒有攜帶成像設備,所以,無法拍攝照片。
而這一次歐空局(ESA)也是專門突破這個界限的,主要的科學目標有4個:
- 太陽風的等離子和磁場是起源于日冕的何處和如何形成的
- 太陽的瞬變是如何驅動太陽圈的變化
- 太陽爆發產生的高能粒子輻射是如何充滿太陽圈
- 太陽發電機是如何運作和驅動太陽和太陽圈之間的聯系連結
而為了進行這一項任務,是帶上了太陽圈儀器套件、太陽遙測儀器。而在這兩大儀器之下,還包含了11個有效載荷,其就包含了這一次拍攝的太陽圈成像儀 (Heliospheric Imager,SoloHI):準靜態和太陽風流動的瞬時影像。
所以,能夠獲得這一份成就,的確不錯,而這一次歐空局(ESA)也算是創造了人類歷史了。下面這一張圖,就是公布的有史以來第一張太陽南極照片。
大家看到了什么?可能也沒有看到什么,就是跟正常的太陽照片很相似,不過在探測器的探索,分析之下,其實太陽南極還是具有非同尋常的一幕。
太陽南極到底有什么?
依照歐空局(ESA)的這一次說明情況來看,只是針對太陽開啟的第一步,太陽軌道器將繼續以17度的傾斜角度繞太陽運行,直到2026年12月,屆時它將提高到24度。
然后在2029年6月,它將增加到33度。所以,這是一次超長對太陽的研究過程,而這一次雖然只有太陽南極的一張照片,但是有不同尋常的發現,到底發現了什么,太陽南極到底有什么?
從說明的情況來看,在三天的觀測時間內,三臺成像儀器對太陽南極進行了詳細測量:
- 偏振和太陽地震成像儀 (PHI) 探測了太陽的磁場,通過其光的偏振表現出來;
- 極端紫外線成像儀 (EUI) 在指定的波長下進行觀測,以捕捉太陽大氣中的精細結構;
- 以及日冕環境的光譜成像(SPICE)儀器通過紫外和極紫外波段的觀測來探測太陽日冕的溫度和成分。
只不過依照 天體物理學家薩米·索蘭基表示,太陽的兩極可以說是未知的,我們不知道這些初步觀測會帶來什么具體結果,也就是探索結果還不知道作用。
所以,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研究之后,才能夠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但是通過現階段的觀察情況來看,其太陽的南極磁場狀態非常的混亂,而且包含了一份北極磁場的特點,在太陽磁場的轉變過程之中,呈現出一個磁極增強,而另一個則會減弱的局面,這種磁場的轉變,一直要持續到太陽活動最低點,到那個時候,磁場的模式轉變再次出現,然后又進入到下一個混暖時期。
與此同時,SPICE跟蹤了太陽日冕中稱為過渡區的區域內的碳離子的運動,該區域的溫度迅速上升數千度。
簡單的來說,其實太陽磁場的變化跟太陽活動周期存在變化,也就是11年周期變化,如今我們是處于第25個周期活動之中。
并且2025年以來,還動不動爆發X級別耀斑,這也說明了它是屬于極大值時期,而太陽這會進行觀察,可能也是可以找到磁場與太陽活動周期的規律,這好處肯定不少。
太陽的變化關系到未來的太空
大家都知道,太陽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帶來巨大的威脅,這一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說個簡單的例子,那就是今年太陽不斷爆發活動,產生了強大的地磁暴活動,而且NASA才發布了一項研究,在太陽活動之下,導致大規模的衛星墜落,這一點就說明了其太陽對空間影響非常巨大。而且只要爆發力度越大,這種威脅就越大。
其次還有宇航員們在太空執行任務,其空間站也會遭遇太陽風暴活動的影響,導致軌道改變,如果人類對太陽進行了最為通透的研究,其多久帶來影響,這樣的話,那真的就完全掌握了太陽變化的節奏,對未來深空探索來說,也是一大好事情。
所以,太陽的變化研究還是非常有幫助的,這可能也是為什么我國加大對太陽研究的原因,太陽對太空的影響太大了。
那么,后續如果有新的動態變化,也給大家說明一下,只能說太陽的未來研究,也將是人類的重點,我國還將構建太陽立體觀察路線模式,未來也會針對太陽的更多成就進行發布,而且在6月的時候,我國也公布過太陽的研究,那就是基于我國“羲和號”衛星和空間新技術試驗衛星搭載的46.5納米極紫外太陽成像儀等設備的最新觀測,揭示了太陽表面小尺度磁活動引發大規模太陽暗條爆發的新途徑。
而這一項研究也是跟太陽爆發活動存在關系,是它在促進太陽活躍變化,這是不是說明了一切變化都跟太陽活動有關系?好像還真的這樣,這一次的ESA發現的磁場變化也是太陽活動存在關系,所以,這太陽周期變化與太陽的一切轉變或許都是存在關聯的,這都需要更多的證據來研究才行,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