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軌上"匠心守護"書寫著安全答卷
2025-06-13 15:38 發布于:山東省 來源:搜狐網日照日報
當京廣線東雙河站區間的列車呼嘯而過時,很少有人注意到鐵軌下600米新軌的悄然蛻變。6月9日,信陽工務段160余名干部職工用7個小時的"天窗"時間,完成了雙股曲磨軌更換作業。這不僅是一次普通的線路維護,更是鐵路人用汗水與專業筑牢安全防線的生動注腳——在鋼鐵動脈的每一次"舒筋活絡"中,都凝結著他們對千萬旅客平安出行的鄭重承諾。
(圖片由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信陽工務段孟慶港提供)
未雨綢繆:把安全預判嵌進施工藍圖。"曲磨軌更換精度誤差必須控制在0.5毫米內,每一個扣件扭矩要達到120 牛?米。" 施工前3天的安全部署會上,信陽工務段技術科科長攤開線路圖紙,用紅筆在K990+280m處畫下重點標記。這場耗時3小時的會議,將600米換軌任務拆解為12個關鍵環節:扣件組負責1680個螺栓的松解,測量組每50米設置一個軌距監測點,焊接組提前調試4臺接觸焊機的參數。
(圖片由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信陽工務段李強提供)
更令人動容的是風險預判細節:針對京廣線日均180列的高密度車流,他們在施工方案中嵌入"雙保險"——駐站防護員每10分鐘與現場核對一次列車運行時刻,備用換軌機提前2小時就位。"就像醫生做手術,術前多一分準備,術中就少一分風險。"現場負責人的比喻,道破了鐵路人"防患于未然"的安全哲學。
鐵流奔涌:當各工種在鋼軌上跳起"協作舞"。10時整,施工命令下達的瞬間,160人如同一臺精密儀器的齒輪同步啟動。扣件組的內燃螺栓扳手發出"噠噠"聲響,20秒內完成一個扣件松解;鋸軌機操作員弓著身子,讓鋸片與鋼軌呈45度角切入,飛濺的火花在軌腰劃出銀亮的弧線;三臺換軌機則如機械手臂般同步發力,將舊軌撥出的同時,新軌以每秒20厘米的速度精準落入軌枕槽。
測量員李建國作業堪稱"毫米級把控":他半跪在新軌旁,用軌距尺反復丈量,汗水滴在鋼軌上瞬間蒸發。"上午11點鋼軌溫度達38℃,必須考慮熱脹冷縮誤差。"他掏出手機打開測溫APP,實時調整軌縫數據。而焊接組的老師傅們則手持探傷儀,對每個焊縫進行"CT 掃描",在火花熄滅后的15分鐘內完成超聲波檢測,確保焊接強度達到母材的98%以上。
烈日鑄魂:高溫下的堅守丈量責任厚度。正午12時,鋼軌表面溫度突破50℃,鞋底與軌枕接觸處傳來灼痛感。線路工小王的工裝上結出鹽霜,他卻顧不上擦拭額頭的汗珠,正用扭矩扳手復緊螺栓:"每個扣件多擰半圈,就能減少列車通過時的晃車感。"在換軌現場,這樣細節俯拾皆是:防護員每隔20分鐘用藿香正氣水為作業人員擦拭手腕,材料員推著滿載冰鎮綠豆湯的平板車穿梭其間,就連安全帽的內襯都換成了透氣棉墊。
"離天窗結束還有30分鐘!"對講機里的提醒讓現場陡然緊張。易善杰主任蹲在道心,用塞尺檢查軌距擋板的間隙:"1號檢測點軌距1435毫米,水平誤差0.3毫米,合格!"當最后一組扣件擰緊到位時,秒針指向12時58分,比計劃提前2分鐘完成全部工序。職工們癱坐在路肩上,看著自己親手鋪設的新軌在陽光下泛著青光,黝黑的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
匠心永續:讓安全基因融入鐵路血脈。13時整,施工人員撤離限界的瞬間,一列動車組以200公里的時速掠過新軌段。站在瞭望臺上的老職工老張喃喃自語:"聽這輪軌摩擦聲,平順得像絲綢劃過。"這短短7小時的施工,背后是鐵路人日復一日的匠心積淀——信陽工務段建立"換軌施工數據庫"里,記錄著近5年237次同類作業的參數,如今每個新職工都要背誦《曲磨軌更換28條核心工藝》。
從準備階段的毫米級規劃,到施工中的秒級倒計時,再到驗收時的零點幾分貝監測,鐵路人用"雞蛋里挑骨頭"較真,將"安全"二字刻進每寸鋼軌。當萬千旅客在平穩的車廂里安睡時,這群鋼軌醫生正用手中的扳手與探傷儀,為中國鐵路的安全長卷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守護的不只是冰冷的鋼鐵,更是千萬家庭的團圓燈火與出行希望。(信陽 李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