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有很多家長跟我反饋說自家孩子學習動力不足。
“學習動力不足”的具體表現一般是:上進心好像沒那么強;每天除了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很少再主動學習;對于課外班或媽媽牌作業,是抵觸的態度。
我發現了兩條規律:
一、家長們嘴里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孩子,以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生居多。
二、這些孩子的成績水平,以中等為主(含中等偏下和偏上)。也就是通常說的“普娃”。
就著這些案例現象,今天簡單分析一下“普娃”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
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生理方面的原因。
當孩子進入小學高年級和中學階段,學習負擔會顯著加重。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普娃,學得就會有些吃力,生理上也容易感到疲憊。
簡單來說就是“學疲了”,所以就動力不足。
就跟一個每天辛苦上班的成年人“加班動力不足”是一回事。
二是精神方面的原因。
學習成績一般的普娃,也較難從學習這件事上獲得成就感。
尤其是那些曾經努力過,但排名依然上不去的孩子,他們很容易失去學習上的動力。
經常有家長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學習特別主動,每天完成學校家庭作業以后還能主動刷題,怪不得能成為學霸。”
而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是相反的——很多學霸娃本身學習能力強,效率高,所以才有時間額外刷題。
同時,學霸娃努力學習可以獲得足夠多的正向反饋(成績名列前茅,大人給的肯定和表揚也更多),他們在學習這件事上的精神動力也更強。
如何面對普娃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
首先,關注孩子的生理狀態。
人與人之間的生理差異很大。不僅是智力上的差異,還有體力、精力上的差異。
有些人睡5小時就精神抖擻,有的人不睡夠9小時就腦袋發蒙。(閱讀參考:)
不要拿自家孩子的學習任務量跟別人家孩子對標。
當孩子動力不足了,先觀察原因,是不是孩子已經生理性疲憊了?
如果是,不如讓孩子多休息或多鍛煉,給身體補充一些能量。
休息跟學習的關系,就像磨刀跟砍柴一樣,兩者并不矛盾。(閱讀參考:)
其次,科學引導,幫孩子補充精神動力。
絕大部分孩子都是普娃,不可能一努力,成績馬上就逆襲。要幫這樣的孩子找到努力的意義,一定不能只盯著孩子的“成績排名”。
孩子努力了,但是別的孩子也在努力,所以努力的效果經常不能從“排名”上反映出來。
尤其是,有些小學成績排名靠前的孩子,上到初中以后,班上優秀的孩子可能更多,所以盡管比以前更努力,排名卻可能會出現下降。這時候,如果父母不能給予科學的引導,孩子很可能失去信心,自暴自棄。
這樣的孩子我見過太多了。有些孩子的灰心絕望,往往是由父母先傳達給他們的。
有些父母發現孩子進入初中或高中以后,成績排名下降,自己就先慌亂了,根本沒法給孩子科學的引導。
那么究竟該如何鼓勵和引導那些努力了也沒有進步的孩子呢?
首先,只讓孩子自己跟自己比。
昨天沒記住的單詞,今天記住了,這就是進步!上周沒掌握的知識,這周掌握了,這就是努力的意義。
學習的本質,是充實自己的大腦,提升自己的認知。所以我們學習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意義,跟考試和排名沒有關系。
其次,引導孩子關注過程,看淡結果。
不要擔心下一周將要來臨的考試,先專注把手頭的任務完成;
不要焦慮將來能考上什么學校,先盡力把每一天過好。
家長在給孩子做這些引導之前,自己要真的如此看,如此想,從心底放下對成績的執念。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說過:每個人都是一個能量發射塔,家庭就是一個能量場。
如果想要孩子在這個場域里積極樂觀、動力強大,那么父母先要多釋放一些正能量。
所以親愛的家長們啊,當我們發現孩子身上出現了一些問題,別著急改變孩子,先讓自己“好”起來再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