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已成為現代人心中難以言說的恐懼。隨著發病率的攀升,體檢報告上的異常指標都能引發一陣焦慮。那些身體出現的細微不適,如嗓子疼、咳嗽、便血等,都可能讓人瞬間聯想到癌癥,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健康警報。因為大家深知,一旦誤判這些信號,就可能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為什么很多癌癥一發現就是晚期?
癌癥的隱匿性是主因。癌細胞從變異到形成可察覺腫塊,常需數年甚至數十年。早期腫瘤小,未侵犯組織或影響器官功能,身體仍能正常運轉,很難察覺異常。
人體強大的代償能力也在“掩蓋”病情。如肝臟代償力極強,即便部分肝細胞癌變,剩余健康細胞仍能維持基本功能,患者僅表現出乏力、食欲不振等非特異性癥狀,易被忽視。
此外,人們對癌癥早期癥狀認知不足,抱有僥幸心理,常用“上火”“疲勞”解釋身體不適,未及時就醫檢查,最終延誤病情。
體表5種異常癥狀:別讓“上火”掩蓋深層危機
1、口腔反復潰瘍
正常的口腔潰瘍幾天就會自行愈合。但如果長時間反反復復,甚至面積不斷擴大、疼痛加劇,使用常規藥物治療無效,就要高度警惕。口腔癌引發的潰瘍,邊緣多呈不規則狀,底部凹凸不平,還可能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這可能是癌細胞侵襲破壞了口腔黏膜組織,導致潰瘍難以愈合。
2、咽喉持續腫痛
咽喉腫痛是常見癥狀,很多人會當作感冒或咽炎。然而,若咽喉疼痛一直不好,伴有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痰中帶血,甚至出現頸部腫塊,可能是喉癌、下咽癌或食管癌的早期表現。這些癌癥會壓迫或侵犯周圍的神經和組織,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
3、鼻部異常出血
偶爾的鼻出血可能是因空氣干燥、鼻腔黏膜破損等原因引起。但如果鼻出血頻繁發生,單側鼻腔出現血性分泌物,或伴有鼻塞、耳鳴、聽力下降等癥狀,可能是鼻咽癌的信號。
鼻咽癌常發生于鼻腔后部的咽隱窩,此處位置隱蔽,早期癥狀不典型。癌細胞侵犯鼻黏膜血管,導致出血,壓迫咽鼓管咽口,則會引發耳鳴和聽力下降。
4、肛門灼痛便血
便血是一個容易被誤解的癥狀,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痔瘡。痔瘡引起的便血通常顏色鮮紅,附著在大便表面,且一般無疼痛。但如果便血顏色暗紅,與糞便混合,伴有肛門墜脹、排便習慣改變,比如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大便變細等癥狀,很可能是結直腸癌的表現。腫瘤生長導致腸道黏膜破損出血,同時影響腸道的正常蠕動和排泄功能。
5、眼部紅腫干澀
眼睛干澀、紅腫,常被認為是用眼過度或結膜炎。但若眼部癥狀持續不緩解,伴有視力模糊、眼球突出、眼瞼下垂、眼內出現異常腫塊等,可能與眼內腫瘤有關,如視網膜母細胞瘤、脈絡膜黑色素瘤等。這些腫瘤會影響眼球的正常結構和功能,導致視力下降和眼部外觀改變。
不想得癌癥,做好這三件事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飲食是防癌的基礎: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它們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幫助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細胞癌變風險。同時,要減少加工肉類,如香腸、臘肉的攝入,這些食物在加工和烹飪過程中可能產生亞硝酸鹽、多環芳烴等致癌物。
規律運動不可或缺:每周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低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運動能增強機體免疫力,調節體內激素水平,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控制體重。肥胖是多種癌癥的危險因素,通過運動保持健康體重,可降低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結直腸癌等發病風險。
2.定期進行防癌篩查
防癌篩查是早期發現癌癥的關鍵手段。不同年齡、性別和高危因素的人群,篩查項目和頻率有所不同。一般來說,40歲以上人群應每年進行一次全面體檢
對于肺癌高危人群,如長期吸煙、有肺癌家族史者,建議每年進行低劑量螺旋CT檢查,它能發現直徑小于1厘米的早期肺癌病灶,比胸部X光更敏感。
3、保持良好的心態
整天給自己壓力拉滿、焦慮不安,或者長期心情不好、悶悶不樂,會打亂身體里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的平衡,削弱機體的抗癌能力。當人處于負面情緒狀態時,體內的皮質醇等應激激素水平升高,會抑制免疫細胞的活性,使得癌細胞更容易逃脫免疫系統的監視和攻擊。因此,學會調節情緒至關重要。
可以通過培養興趣愛好,如繪畫、音樂、瑜伽等,轉移注意力,緩解壓力。也可以多與家人、朋友溝通交流,分享感受,釋放不良情緒。
身體發出的每一個異常信號,都可能是健康的預警。別再把癌癥癥狀當作普通“上火”,重視身體的細微變化,做好預防和篩查,才能更好地守護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