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正在逼瘋旅行社。
欄目 | 文旅商業評論
領域 | 旅行社
01
暑期前,一位在川西做精品小團的旅行社業者小黃又來找我訴苦。
這一次,他把矛頭直指這屆大學生,“信用真不行,維權意識倒是一個賽一個強。”
我問小黃怎么回事。
于是他細細講了一遍最近遭遇的事情,小黃接了一個廣州的5人學生團,合同里約定了贈送首晚成都接機酒店和一頓火鍋。
但學生們出發前看了酒店地址,炸了。
“怎么離機場那么遠?”
小黃解釋:“天府機場本來就在東南,距離市中心50公里,但學生代表當場表示:“東西多,免費派車送機,否則退團。”
小黃說,“你們首晚贈送的酒店是自己選的呀,我們市區兩臺車或者一臺商務車過來,單邊 80 公里,來回 160 公里,這個成本在這,真不能免費。”
學生們不依不饒:“你們是在欺騙消費者!”后來,不僅舉報到地方文旅局,還直接報警了。
鬧劇至今尚未結束。
這還不是個例,在旅界搭建的行業社群里,今年以來,各地旅行社同行對大學生的吐槽像連環炸彈。
“學生拼團,臨出發說家里有事,退團要求全退,還說自己是受害者。” “讓補100塊暑期旺季差價,說‘我是學生,沒錢’;讓他們準時集合,說‘我們不是部隊’。” “南疆塔縣兩日游報價799元,他們還要求管三餐、拍照、專車、專導,全程不加價,感覺下一步就要要求我陪睡了。”
其中一個江西同行直接發了句狠話:“再接大學生我就是狗。”
聽完旅行社同業們的集體吐槽,我不禁開始思考,是這屆年輕人真的變了嗎?
所以我也問了幾位大學生朋友,試圖聽聽硬幣另一面的聲音。
一個女生小L,剛從稻城亞丁回來,同樣一肚子怨氣。
她說:“我們報的就是小團定制游,結果一路踩坑。”
怎么個踩法?
首先是宣傳與現實嚴重不符,說是“專屬越野車+經驗豐富攝影向導”,結果一上車,是輛破舊五菱宏光,司機戴著草帽,一路放著勁爆DJ,問他行程安排,他說:“今天隨緣走,拍照別指望我。”
更氣人的是,報名時說“全程無強制消費”,到了景區卻變成:“要進核心區必須坐區間車,費用自理。”再追問,就甩一句:“寫在‘溫馨提示’里了。”
她說:“合同根本沒寫細節,什么都用模糊語言打馬虎眼,出了問題導游群禁言,客服電話沒人接,你不維權他就當你默認了。”
她也不是唯一的例子。
另一個還在北京讀書的男生講得更直接:“現在這些旅行社,都不太把學生當人看。把我們當韭菜,又怕我們拔根。”
而這些年輕人也不是不會反擊。
他們會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投訴,而是截圖留證據,然后小紅書一發,微博一掛,“成都避雷攻略”、“定制游黑幕”、“文旅局投訴流程教學”一套組合拳下來,讓旅行社原地社死。
“你不讓我退,那我就讓你上熱搜。”
很多旅行社說學生“玻璃心”,但學生也有自己的邏輯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是被坑怕了。”
02
很多旅行社老板說起現在的00后、大學生,都是一臉搞不懂的表情。
以前的客人,要求不高,錢也不多,但講理,現在這些學生,預算不高,情緒不小,動不動就翻臉。
但我在和多位旅行社、學生朋友交流后,越聊越覺得,這不是情緒問題,而是時代的癥結。
如果你換個角度去看,會發現這屆年輕人,不是變刁了,而是太清醒了。
先說現實層面。
2025年,中國將有1222萬高校畢業生走出校園,迎來“最難就業季”的又一輪延續。
大家都知道現在工作不好找,但很少有人認真想過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他們從大一開始,就知道“別被割”、“別掉坑”、“別當接盤俠”。
在“賺錢難”的語境下,錢不僅是錢,更是安全感的稀缺品。
所以每一筆消費,特別是大宗消費,都會被反復審查、逐條過關。
旅行,恰恰就是那種金額高、維權成本低、信息差巨大的高風險場景。
你別看大學生出遠門人均預算也得三四千,那是壓著舍友的吹風機不買,三頓泡面熬出來的旅行基金。
他們的算賬能力,比你想象得強太多。
大學生不是不愿意出門花錢,他們只是特別怕花冤枉錢。
所以一旦發現“酒店換了”、“司機變了”、“承諾沒兌現”,他們第一反應不是理解,而是抓證據、打預防針。
你說他們小題大做?
他們說:“這是我們壓箱底的錢,退無可退。”
再說文化層面。
00后從小就是“信息洪水”里長大的,知乎、小紅書、抖音、微博,眼花繚亂的信息流形成了一種自帶審丑機制的防御性認知。
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們天然覺得:你越吹,我越警惕;你越藏,我越搜。
舉一些例子:
你給他們發旅行合同PDF,他們會在知乎上搜合同里常見的坑。
你說自己“0投訴”、“口碑爆棚”,他們立刻上小紅書搜你店名,看看有沒有翻車記錄。
你和他說“放心,我們有資質”,他一查:你是去年才注冊的皮包公司,微信頭像還是花束圖。
你說你專業,他說:“有圖沒?有案例嗎?能不能發幾條用戶反饋我看看?”
總之,旅行社自己也有鍋。
你去小紅書上搜“避雷旅行團”,你會發現70%的差評,不是因為行程太爛,而是因為 “沒提前說明”。
比如“全程無購物”,但半路進了個“文化交流中心”,強制聽講45分鐘,“輕奢住宿”,結果是鄉鎮民宿刷了兩張濾鏡圖,“無額外費用”,結果景區要收區間車,不給坐就不讓進。
這些事,每件都不算違法,但每件都足夠讓一個年輕人發瘋。
而旅行社往往會用那種“老油條口吻”安慰他們:“旅游嘛,總得有點靈活彈性,別太較真。”
你看不慣他們事多,他們看不慣你遮遮掩掩。
一邊是旅行社的套路式宣傳,一邊是大學生的審訊式消費,整場交易像一場冷戰博弈。
這是兩套思維模型的碰撞,而不是一個“誰講理”的問題。
03
聊到這,可能你想問:“你說現在的大學生,真的還能跟旅行社和解嗎?”
我想了想,回答他:“不是和解的問題,是這段關系本質上已經變了。”
以前是父母帶孩子出門,現在是年輕人主動找樂子。
以前是信你,現在是查你。
以前是導游主導,現在是用戶主場。
再試圖用老一套“我說了算”的B端思維去服務這一屆Z世代,是一定撞墻的。
但問題的關鍵不是年輕人難搞,而是旅行社還搞不清他們到底要什么。
年輕人要的,其實并不復雜:
1.可控風險 他們知道旅行中會有突發,但希望是“有預期的變化”,不是“你說改就改”,更不是“臨時換酒店換車還不通知”。 2.情緒上的被尊重 “我交錢不是來聽你訓話的。”很多大學生表達過這種情緒。他們希望的是“我作為顧客,不是麻煩制造者,而是你產品的一部分。” 3.信息對等、服務透明 你承諾的每一句話、每一張圖、每一個流程,他們都希望是“說到做到”。
說白了,他們要的不是旅行社的“跪舔式服務”,而是“別玩我”。
你真誠、透明、清楚地溝通,反而會贏得他們尊重;你套路、曖昧、模糊,他們立刻開啟“戰斗模式”。
那旅行社要什么呢?
也不復雜:
1.成本可控、流程順暢 哪怕只賺一點,也要保證“不翻車”;一個客人炸毛,可能賠掉幾百塊,還要搭上時間、精力、好評率。 2.客人守規矩、別反復 他們最怕那種“今天說可以,明天要退團;臨上車說身體不適;玩一半說‘你們導游態度不好’。”最后就變成一半帶團、一半滅火。 3.不要被道德綁架或輿論暴擊 現在輿情傳播太快,一個差評截圖可能讓整個平臺限流、關店。哪怕錯不在自己,旅行社也常常“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所以問題來了:這兩者之間,還有沒有共同語言?
答案是,有,但前提是雙方都得放下過去那套“誰對誰錯”的評判機制。
現在的旅行社,如果還抱著“游客要聽話”的思路,很容易崩。
因為你不是在賣“打卡路線”,你是在提供一種被賦能的旅行體驗,產品邏輯從“我安排你走”變成“你做主,我協助”。
反過來,年輕人也應該知道沒有任何一家旅行社,能用9塊9的價格提供迪士尼級別服務。
你既然選擇了旅行社,就要接受它的服務結構和運營成本,不是每一段“不如預期”就是“故意坑你”。
維權沒錯,但不能一邊花著特價,一邊要求五星標準。
總之,這場代際沖突不是偶然的商業矛盾,是一場深層次的旅行社價值認同危機。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旅行社和大學生之間的代際沖突 ?歡迎在下方留言框與旅界君互動。
————END ————
歡迎來撩旅界主編微信:haoxi524(加群:公司職務+姓名,不備注公司信息一律不通過申請!感謝配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