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用 5 到 10 年就能重建稀土產業” 的觀點在不少圈子里流傳,引得眾人熱議,甚至有人深信不疑。然而,稀土產業的重建絕非想象中那般容易,它涉及多個關鍵環節,并非簡單的資源與技術堆砌就能實現。
稀土產業的構建離不開三個核心要素:稀土資源、提煉和精煉技術,以及商品市場。在資源層面,美國確實具備一定優勢。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顯示,美國稀土儲量約達 1800 萬噸,占據全球總儲量的 10% 左右 ,境內的芒廷帕斯礦更是躋身世界最大稀土礦之列。即便自身資源不足,憑借其全球貿易地位,從國際市場購入稀土也并非難事。反觀全球最大稀土儲量國中國,雖儲量占比也不過 40% 多,這似乎讓美國重建稀土產業有了資源底氣。
談到精煉技術,也有人認為美國毫無機會,實則不然。美國在稀土精煉技術領域并非一片空白,其技術水平與中國相比,差距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那么,既然資源和技術都具備一定基礎,為何美國遲遲沒有甩開中國單干,反而還在稀土領域依賴頗深呢?不少人將原因歸結為時間問題,聲稱美國需要 5 - 10 年才能重新建立產業鏈。誠然,從實驗室技術走向市場化應用,確實需要一定周期,但美國面臨的困境遠不止時間這一個維度,其真正缺乏的是打造稀土產業鏈并實現市場化的綜合能力。
以金屬鎵為例,這個在半導體、通信等高科技領域占據重要地位的稀有金屬,其生產過程堪稱一場 “資源與能源的消耗大戰”。若要生產 1 噸鎵,需對 10 萬噸鋁土礦進行精煉,這僅僅是原材料層面的巨大消耗。后續的冶煉、提純環節,對能源的需求更是天文數字。按照傳統冶煉工藝,生產 1 噸鎵所耗費的能源,相當于 10 座核電站或同等規模火電站的持續輸出。若采用火力發電,每年需消耗 1 億噸煤;若采用核電,還得配套完整的鈾礦開采與核燃料加工體系。除此之外,還需要 1 萬輛采礦車承擔鋁土礦的開采運輸任務,1000 臺變壓器保障電力穩定供應,1 萬根電線桿構建輸電網絡,更需要 100 萬具備專業技能的工人參與從采礦、冶煉到加工的全流程作業。如此龐大的投入,構建起的不只是鎵的生產線,更是一個覆蓋能源、采礦、電力、制造等多領域的復雜產業生態系統。
對于美國來說,能源供應或許還能通過各種手段解決,但提煉稀土過程中產生的數以百萬計的副產品處理,才是真正的難題。在中國,這根本不成問題,憑借世界上最完善的產業鏈,這些副產品可以迅速投入到其他產品的生產中,實現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但美國卻沒有這樣的條件,其產業鏈相對單一,大量副產品無法有效利用,只能成為閑置廢物。如果不能讓這些副產品產生價值,即便財大氣粗的美國,生產稀土的成本也將高得難以承受。以 F - 35 戰斗機為例,其單架造價原本接近 1 億美元,倘若美國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打造稀土產業鏈,成本將大幅飆升,單架 F - 35 的造價甚至可能高達 10 億美元。
現實中,中國在稀土產業的成本優勢十分明顯。就拿氮化鎵相控陣雷達來說,中國甚至出現了用它來驅趕野豬的情況,如此 “奢侈” 的用法,在美國高昂的成本體系下,根本無法想象。
從決策層面來看,美國政府或許有重建稀土產業的雄心壯志,但在美國的政治經濟體制下,真正起主導作用的是資本家。資本家們以利益為導向,絕不會輕易涉足這種成本高昂、回報率低的項目。即便美國真的耗費巨資建成了稀土產業鏈,面對居高不下的成本,市場接受度也將大打折扣。屆時,中國完全可以憑借自身的成本優勢,采取合理的市場策略。比如適當進行產品傾銷,即便正規途徑受限,非正規渠道的少量產品流入,也足以對美國剛建立的稀土產業鏈造成巨大沖擊,使其面臨崩潰風險。
曾經,美國憑借自身優勢在諸多領域對他國進行技術封鎖和市場打壓,如今,風水輪流轉,中國在稀土產業上展現出的強大競爭力,讓我們也體驗到了掌握關鍵產業話語權的滋味。美國想要在 5 到 10 年內重建稀土產業,在重重困境之下,恐怕只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美好愿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