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的同一年,重慶也正式成為了一個直轄市,12年前的設想得以最終實現,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重慶此前是四川的一部分,關于將重慶從四川分離出來,其實是中央深思熟慮的結果,尤其是鄧公的“一手拍板”。那么,重慶和四川是為什么會分家?尤其是鄧公是怎么做出這一決定?這還得從這兩地的歷史開始說起。
先秦時期,四川和重慶并不是一個地方,而是相對都比較獨立,當時的四川被稱為蜀國,而當時的重慶被稱為巴國,兩者是獨立的兩個西南小國,后來秦王出兵巴蜀,將兩地首次合并,一起接受秦國的管理,這才有了“巴蜀”的并稱。然而,雖然巴蜀從此被并為一起,但這一情況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說,南宋的恭王趙惇,先是被封為皇太子,沒多久又繼位為帝,為慶祝雙喜臨門,就將自己的封地恭州改名重慶府。
于是乎,重慶這個地名就正式出現了,而且一出現,就與四川有了“分庭抗禮”的態勢。再后來,巴蜀又是分分合合,到了民國時期,本來重慶依然是四川的一部分,但為了抗日,蔣介石設重慶為陪都,等于是直轄了,因此重慶又分了出來。解放之后,重慶是四川省的一部分,后來鄧公親自將重慶從四川分了出來。
為什么要分?這就得和鄧公與前總理李鵬的一段講話說起,當時李鵬同志還不是總理,而是負責三峽工程的領導人,他在向鄧公匯報三峽工程的進度時,就被問到了民眾的遷移與安置問題,當時李鵬就表示,希望中央能夠設立三峽行政區,集中為三峽工程提供支持,再利用重慶市的力量,幫助三峽地區實現經濟發展。鄧公聽了之后,他表示,可以考慮就將四川一分為二,一個以成都為中心,另一個以重慶為中心。
這是鄧公當時的設想,然而此事牽涉到的東西實在太多,加上國家也沒有足夠的條件來辦,所以推進速度比較慢,直到12年后的1997年,中央才完成了重慶設直轄市的任務,并順利將其從四川省剝離出來。其實這么做,不僅可以專項對口支援三峽工程,而且也可以實現重慶的高速發展,要知道,成都是四川的省會,很多時候資源會向省府傾斜,重慶市的3000萬人口也就得到了更好的發展機遇,成都也沒有因為“一山二虎”而影響到自身的發展,因此從那個角度來看,“分家是正確的”。
轉眼又是近30年過去,目前重慶發展勢頭良好,而四川省的發展速度也很快,可以說,兩者分離之后,都實現了自己的成功,而主持這一切的,正是新中國的元勛、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事實證明,鄧公的這一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也正是因為這一決策,后來三峽工程也得到很好的落實,人民遷移與安置工作也圓滿完成,實現了人類工程史上的一個奇跡,而這一切,都和鄧公力推的重慶設直轄市息息相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