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朝末年的名將中,有兩位對秦瓊有知遇之恩,一位是被宇文化及殺掉的左翊衛大將軍、榮國公來護兒,一位是被瓦崗軍圍殺的使持節、齊郡通守、河南道討捕黜陟大使張須陀。
熟讀《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鑒》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來護兒和張須陀對秦瓊有多好,但是這里咱們也有必要介紹一下這兩位——張須陀并不廣為人知,來護兒在隋唐英雄小說中是以反面形象出現的。
秦瓊從軍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來護兒軍中為“賬內”,其工作性質類似貼身侍衛或警衛副官,只能算底層小軍官,但是來護兒卻十分器重秦瓊。
所謂的賈家樓四十六友為秦瓊母親祝壽純屬虛構,秦母在秦瓊為來護兒賬內時就去世了,這件事在《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和《新唐書·列傳第十四》中均有記載:“叔寶喪母,護兒遣使吊之,軍吏怪曰:‘士卒死亡及遭喪者多矣,將軍未嘗降問,獨吊叔寶何也?’答曰:‘此人勇悍,加有志節,必當自取富貴,豈得以卑賤處之?(《新唐書》為‘是子才而武,志節完整,豈久處卑賤邪?’)”
作為一名基層軍官,秦瓊自然要十分感戴來護兒的吊母之恩,來護兒在宇文化及叛亂中被殺,所以后來秦瓊與宇文化及作戰的時候,表現得勇悍異常。
秦瓊后來加入齊郡通守張須陀麾下,跟羅士信成了張須陀手下最能打的“雙花紅棍”,兩人以千人大破盧明月十萬大軍,秦瓊又在擊破孫宣雅于海曲的戰斗中先登陷陣,積功晉升正六品建節尉,已經算是級別不低的軍官了——隋唐官員品級含金量極高,武官能到正六品,就已經可以跟知府平起平坐了。
張須陀是被瓦崗軍圍殺的,而張須陀之所以戰歿,還是為了救自己的部下。據《隋書·列傳第三十六》記載,張須陀帶著秦瓊、羅士信等悍將,先后擊敗了盧明月、王簙、孫宣雅、石秪阇、郝孝德、裴長才、石子河、秦君弘、郭方預、左孝友、解象、王良、鄭大彪、呂明星、帥仁泰、霍小漢等擁眾數萬到十萬的反隋“賊帥”,又把翟讓打得心膽俱寒:“將兵拒東郡賊翟讓,前后三十余戰,每破走之。李密說讓取洛口倉,讓憚須陀,不敢進。密勸之,讓遂與密率兵逼滎陽,須陀拒之。讓懼而退,須陀乘之,逐北十余里?!?/strong>
翟讓打不過張須陀,最后是李密設下埋伏,張須陀才為救部將而戰死:“密與讓合軍圍之,須陀潰圍輒出,左右不能盡出,須陀躍馬入救之。來往數四,眾皆敗散,乃仰天曰:‘兵敗如此,何面見天子乎?’乃下馬戰死。時年五十二。其所部兵,盡夜號哭,數日不止?!?/strong>
秦瓊在張須陀戰死后,收攏殘部到虎牢關投奔了隋朝光祿大夫、河南道討捕大使裴仁基,后來又跟隨裴仁基一同加入了瓦崗軍,“密得叔寶大喜,以為帳內驃騎,待之甚厚。”
按理說李密是秦瓊的“殺主”仇人,不管他給秦瓊的待遇有多高,秦瓊都應該伺機報仇才對,結果秦瓊不但沒有尋找機會干掉李密,反而在黎陽童山之戰中救了李密一命:“(李密)為流矢所中,墮馬悶絕。左右奔散,追兵且至,唯叔寶獨捍衛之,密遂獲免。叔寶又收兵與之力戰,化及乃退。”
瓦崗諸將被宇文化及打得四散奔逃,秦瓊只需跟著大家一起奔逃,落馬昏迷的李密就會被敵軍馬踏如泥,可是秦瓊不但沒有跑,反而在救了李密之后又收攏殘兵擊退了宇文化及,這就給我們提出了很難回答的問題:張須陀被瓦崗軍圍殺,秦瓊為什么不替他報仇,反而救了李密性命并保全了瓦崗軍?
很難回答的問題一定難不住熟讀兩唐書和《資治通鑒》的讀者諸君,我們細看這三部史書,也會發現秦瓊死磕宇文化及,也是在為來護兒報仇。
宇文化及無疑是隋朝的叛逆,曾為隋朝建節尉的秦瓊與他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是應該的,就連秦瓊救李密,也跟隋朝有關。
首先有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擊殺張須陀的“首惡”并非李密而是翟讓——當時瓦崗軍的大頭領還是翟讓,翟李二人還沒有分兵,李密在當時還只相當于翟讓的“謀主”,翟讓的“打手”就是徐世勣和單雄信。
徐世勣和單雄信都是翟讓的起家班底,在李翟火并的時候差點敗殺掉,當時秦瓊已經跟著裴仁基加入了瓦崗軍,在那場火并中,似乎應該是中立或站在李密一邊的——李密畢竟是隋朝的世襲“蒲山公”。
秦瓊救李密的時候,瓦崗軍在嚴格意義上已經不叫瓦崗軍而叫“隋軍”了:“隋越王侗稱尊號,遣使授密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臺行軍元帥、魏國公,令先平化及,然后入朝輔政?!?/strong>
《舊唐書·列傳第三》和《新唐書·列傳第九》的記載很明確:李密當時是以隋朝一品大員的身份跟宇文化及開戰的,秦瓊當時是瓦崗軍將領,更是隋朝將軍,他救的不是“瓦崗盜魁”而是“受招安”的“隋朝元帥”。
我們細看秦瓊的人生軌跡,就會發現其中充滿了坎坷與波折,《唐故常州義興縣令上柱國秦府君墓志銘并序》中寫得很明白,不再服從隋朝調動的李密(當時李密儼然已成反隋聯軍盟主)瓦崗軍被王世充擊敗后,秦瓊在王世充軍中的職務是“隋龍驤將軍”,兩唐書和《資治通鑒》說的是“龍驤大將軍”——當時王世充還尊奉殘隋皇泰主(越王)楊桐為帝。
這樣看起來,我們就會發現,不管是死戰“隋朝逆賊”宇文化及,還是在王世充麾下為將,秦瓊表面上的身份都是“隋朝將領”。
秦瓊發現王世充根本就沒有心思“興復隋室”,而是要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走上滅隋自立之路,眼看“隋室不可復興”,秦瓊就只好帶著程咬金、吳黑闥、牛進達等人陣前投唐。
秦瓊多次易主,實際上都是在為隋朝效力,因為那些新上級,基本都有隋朝官爵,來護兒、張須陀也好,裴仁基、李密、王世充也罷,都是用隋朝的名義指揮秦瓊。
秦瓊半世奔波,終于找到了濟世安民之主,也成了隋末唐初第一勇將,在唐軍中沖鋒陷陣斬將搴旗無人可擋,不但畫像凌煙閣,還被李世民當成門神,他那桿挑落無數名將的大鐵槍,也成了大唐鎮國之寶:“迄今(唐玄宗天寶年間)國家每大陳設,必列于殿庭,以旌異之?!?/strong>
秦瓊身經二百余戰,不管到了哪個陣營,都會被長官高看一眼,有人說秦瓊換主公次數太多,但是我們細看正史,就會發現他只是為隋朝和唐朝而戰,直到唐朝在實際意義上滅亡后,才加入唐軍與各股反隋勢力作戰。
演義小說強化了秦瓊的義氣,弱化了秦瓊的武功,熟讀正史的讀者諸君,又會怎么評價秦瓊對隋朝和唐朝的忠誠、對來護兒、張須陀的義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