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文史,要您好看
作者:瀛洲海客
編輯:莉莉絲
家鄉(xiāng)是每個人都抹不去的“烙印”。古人有“鄉(xiāng)黨情懷”,同鄉(xiāng)之間,往往在政治、經(jīng)濟乃至文化領域“抱團取暖”;現(xiàn)代人亦然,“姓名+家鄉(xiāng)”是自我介紹中的固定搭配。
話雖如此,真正對家鄉(xiāng)知之甚深的,卻并非是一個人或某些人,而是一部“地理百科全書”,即地方志(也稱方志)。觀地方志,便可知“一方的古今總覽”,其地理沿革、史跡變遷、風俗人情、豪杰俊才,亦足以遍觀概覽。
因此,從重要角度來看,哪怕在浩如煙海的各類古籍中,地方志也能脫穎而出,甚至直追史書。至于其規(guī)模,更是蔚為大觀(數(shù)量可達萬種),約占現(xiàn)存古籍中的十分之一。那么,地方志是如何發(fā)展到今天這個規(guī)模的呢?
上圖_ 梁啟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
一、起源:古史中的方志萌芽
地方志起源于何時?眾說紛紜,未成定論,但離不開兩個方向:歷史與地理。
梁啟超曾說:“最古之史,實為方志。”倘若方志起源于史,它便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方志”一詞,最早見于《周禮》。出于自身統(tǒng)治需求,周王室曾設立過不少跟“志”相關的職務。
其中,有外史掌“四方之志”,并負責起草周王室對諸侯國下達的詔令;又有小史掌“邦國之志”,以明辨天子及諸侯世系。此外,還有專人奔赴四方,查閱輿情,待整理完后呈交“誦訓”,便于后者“掌道方志”,以隨時將各地情況介紹給周天子。是以,《詩經(jīng)》才能遍采十五國風。
上圖_ 《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由此可見,至少在周朝時,地方志便已誕生出了萌芽。基于此,清代學者章學誠認為:春秋時期的一些地方史書(或者說國別史),如楚國《禱杌》、魯國《春秋》等,皆可視為早期的地方志。至少從部分內(nèi)容來看,地方志的確是某一地方的史書。
話雖如此,方志卻不僅限于歷史。
于《周禮》所見,一些官職不僅要負責地方文獻,同樣要掌握地圖,將“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shù)”的變動牢記于心。如職方氏執(zhí)“天下之圖”、 司險掌“九州之圖”,便可對各諸侯國地理情況、財政稅收了然于心。
當然,后世地方志能擁有鮮明的地理特點,還要多虧了《尚書·禹貢》與《山海經(jīng)》。其所側重的山川河流、交通要道、特產(chǎn)風俗等地理要素,讓方志“備受啟發(fā)”,從而具有了地域特色。
上圖_ 《山海經(jīng)》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
二、發(fā)展:匯聚風、地、史、志
上古時期,巫、史、文、地、醫(yī)未曾分家。后來,史書雖較早“獨立”出來,但仍舊包含了不少讖緯、地理方面的內(nèi)容。正因如此,地方志在東漢之前一度偏向于歷史,直到史、地“分家”之后,地方志才逐漸側重于地理。
司馬遷年輕時,曾走遍四方,體察各地風土人情,這導致《史記》中包含有豐富的地理知識。這種傾向,對班固也有所啟發(fā),他在作《漢書》時,干脆將部分地理內(nèi)容給“摘”出來,撰為《地理志》《藝文志》,這便為方志提供了一個新的源頭。
上圖_ 《越絕書》是記載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又名《越絕記》
受此影響,東漢時期出現(xiàn)的幾部“方志鼻祖”, 已與后世方志的體例有著頗高相似度。所謂“一方之志,始于《越絕》”。東漢袁康所著《越絕書》,將歷史、地理、風俗內(nèi)容融匯一體,便堪稱地方志成型的一個標志。同時期還有《吳越春秋》,亦是如此。
到東晉時期,常璩著《華陽國志》,詳盡記載了梁、益、寧(云貴川及部分陜甘地區(qū))三地的當?shù)厍闆r,并兼有人物傳記、地理志以及編年史等要素,可見它已經(jīng)算是真正的地方志了。
不過,要說地方志能“發(fā)揚光大”,還要看唐宋時期。
上圖_ 《華陽國志》又名《華陽國記》,地方志著作,由東晉時期成漢常璩撰寫
三、興盛:唐宋之際的“瓜熟蒂落”
張國淦先生曾在《中國古方志考·敘例》中指出:“方志之書,至趙宋而體例始備。舉凡輿圖、疆域、山川、名勝、建置、職官、賦稅、物產(chǎn)、鄉(xiāng)里、風俗、人物、方伎、金石、藝文、災異無不匯于一編。”
漢晉以降,方志雖已出現(xiàn),但仍舊“分別單行,各自為書”。直至南宋,它才發(fā)展為成熟階段,并將“修志活動”推向了一個新高潮。那么,地方志何以能在唐宋之際蓬勃發(fā)展呢?
上圖_ 《括地志》是唐代中國的一部地理學專著
首先,官方修志已形成定制。李世民繼位后,其四子(魏王)李泰為討父親歡心,曾組織人手編修《括地志》,從而引領一時潮流。
至唐德宗年間,官府明文規(guī)定:州郡需要每三年編修一次圖經(jīng)(一般指附有圖畫或地圖的地理志),將其呈交兵部。此制后雖有更改,但地方向朝廷進獻圖經(jīng)與地志,已成慣例。
官方的推動作用,不容小覷。唐中期以后,修志之風十分流行。及至宋朝,還出現(xiàn)了《元豐九域志》《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等方志中的代表作。
上圖_ 《輿地紀勝》,是南宋中期的一部地理總志,王象之編纂
其次,宋代文化的空前繁盛,亦推動了方志的發(fā)展。宋朝重文輕武,“刑不上士大夫”。在“私人不得編史修志”的時代過去后,許多士人反而把修志當成了一項“副業(yè)”。在他們看來,修志不僅能表達自己在學術、政治上的一些見解和心得,也能傳于后世,留待后人品評。
私修方志之風,南宋時期尤為盛行。當時,漢家暫避江南,雖然生活較為穩(wěn)定,但故國之失仍舊讓不少文人滿懷悲憤。他們無力回天,只好暫寄“故國之思,興亡之慨”于方志之中。因此,這一時期的方志在質量和數(shù)量上都有明顯提升。
上圖_ 南宋的文人文風
四、作用:觀政、教化、知得失
當然,促使方志以星火之勢迅猛發(fā)展的根本原因,還在于它本身的作用。無用者,人棄之;有用者,人逐之。方志最大的作用,不僅是因為它能保存很多重要信息,也在于其存在的必要性和教化意義。
入境,觀其風俗,而后知其政。地方長官遠道而來,首要任務就是體察民情。在地方志的幫助下,長官便可快速了解當?shù)氐娘L土輿情,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出自己的執(zhí)政方略,此之謂“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
其次,地方志還有教化作用。方志是公開性質的,多錄有地方上的知名人物。與家譜不同的是,家族若出現(xiàn)遺臭萬年的奸惡小人,家譜往往對其除名削籍,以全家族之聲譽;但地方志卻會如實詳錄,以達到“揚善懲惡,表彰風化”的教化目的。
上圖_ 章學誠(1738年-1801年),原名文鑣、文酕,字實齋,號少巖,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清代史學家、思想家
除此之外,章學誠還認為:地方志還能“補史之缺、參史之錯、詳史之略、續(xù)史之無”,它既是各地風土人情的實錄,也是史書的有效補充途徑。畢竟,正史雖然權威,但難免也會有疏漏之處,需要地方志的增補,以全其說。
如此看來,地方志與史書、家譜之間,其實是互相依存、互相補充的,它們可稱是中華文鼎的三只“鼎足”。
參考資料:《周禮》《方志略例》《中國古方志考》《中國的地方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chuàng)作,配圖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學堂君推薦 ----
《國家人文歷史》全年訂閱
2025年1月-2025年12月丨全年24期
一整年的人文歷史熏陶
讓一整年的生活,更有溫度和質量
限時價:420 元
每月2期新內(nèi)容,包郵到家~
點擊下圖 立即購買
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下方查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