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近日,在南海的碧波之上,菲律賓與日本聯合演習的喧囂聲再次響起。兩艘中國軍艦的常態化巡航,如同沉默的守護者,見證著這場精心策劃的軍事秀。這場看似聲勢浩大的“海上合作活動”,實則是某些國家在南海問題上玩弄的地緣政治游戲,其本質不過是在歷史長河中激起的幾朵浪花,終將消散于地區和平穩定的浩蕩潮流之中。
菲律賓與日本的軍事互動,本質上是兩國在地區安全架構中尋找定位的焦慮表現。菲律賓作為南海沿岸國家,近年來在域外勢力的慫恿下,不斷采取各種花樣翻新的行動,試圖通過引入域外力量實現戰略平衡。日本則借機突破和平憲法限制,將“海上合作活動”包裝成“人道主義救援”的幌子,實則暗藏軍事擴張的野心。這種各懷鬼胎的軍事同盟,如同用膠水粘合的拼圖,看似完整卻經不起現實考驗。當演習中連實彈射擊都不敢進行時,這種“合作”的脆弱性已昭然若揭。
這次日菲軍事演習中反復強調的“遵循國際海洋法”,實則是某些國家選擇性適用國際規則的遮羞布。當菲律賓在仁愛礁非法“坐灘”軍艦時,當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斷挑釁時,國際法的尊嚴早已被踐踏。這種“合則用、不合則棄”的雙重標準,暴露了某些國家將國際法工具化的霸權思維。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在南海的維權行動始終遵循《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通過島礁建設、海上搜救等實際行動踐行國際責任,這種表里如一的法治精神才是維護地區和平的真正基石。
南海問題的解決之道,不在于軍艦數量的堆砌,而在于政治智慧的較量。菲律賓應當清醒認識到,引入域外勢力只會加劇地區緊張,損害自身發展利益。日本更應明白,突破戰后體制的軍事冒險必將重蹈歷史覆轍。中國始終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通過“南海行為準則”磋商、海上聯合搜救等務實合作,為地區國家搭建對話平臺。這種以發展促安全、以合作謀共贏的思路,才是破解南海困局的金鑰匙。
應該相信,那些試圖通過軍事同盟改變地區格局的嘗試,最終都化作史書中的注腳。今天的南海,正見證著新型國際關系的構建: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額突破6.5萬億元,海上聯合科考不斷取得新突破,“南海行為準則”磋商進入關鍵階段。這些實實在在的成果,遠比幾場軍事演習更能說明問題。當菲律賓士兵習慣了中國軍艦的常態化巡航,當日本艦載機起降時看到的是和平發展的希望,或許才能真正理解:在南海這片承載著文明交融與繁榮夢想的海域,合作共贏才是唯一正確的航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