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念念的獎金終于泡湯了,牛馬就是牛馬,獎金不發也就是上面一句話的事情。” 滬上網友 @上班摸魚 的吐槽,道出了無數券商員工的心聲。在金融業降薪潮的大背景下,不少券商員工正經歷著 “被犧牲” 的無奈,而獎金說不發就不發的現狀,更是對薪酬契約的公然踐踏,契約精神在這場降薪風暴中搖搖欲墜。
這位網友所在的券商自營固收團隊,扛起了公司營收的半壁江山,可團隊成員背著考核指標的壓力,卻面臨著貼錢上班的窘境。在金融行業,薪酬體系通常由基本工資、績效獎金等構成,其中獎金更是對員工工作成果的重要激勵。當員工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時,薪酬條款便是雙方達成的契約,理應受到尊重和遵守。然而,如今企業單方面取消獎金,將契約視若無物。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員工的經濟利益,更讓員工感到被背叛。
企業給出的不發獎金理由往往模糊不清、難以服眾。以這位網友的經歷來看,“具體原因無法言說”,折射出企業在獎金發放決策上的隨意性和不透明性。企業若因經營困難調整薪酬,本應與員工充分溝通協商,依據法律程序變更勞動合同條款。但現實卻是,管理層 “一句話” 就決定了員工獎金的命運,完全忽視了員工的權益和訴求。這不禁讓人質問,企業的契約精神何在?當企業為了自身利益肆意破壞契約,又如何能要求員工對企業保持忠誠和敬業?
更令人無奈的是,員工在這場博弈中處于弱勢地位。即便如該自營固收團隊這般為公司創造了巨大價值,也難以改變被 “剝削” 的局面。不僅獎金沒了著落,還被強行攤派不屬于本職工作的任務,去年資管部門發產品時被 “薅羊毛”,財富部門有困難就給他們下開戶指標,如今還得面對嚴格打卡查考勤,工作環境變得壓抑不堪。員工為公司辛苦付出,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和尊重,工作積極性被嚴重挫傷,集體躺平也就成了無奈之舉。
金融業降薪或許是行業發展階段的無奈選擇,但這絕不能成為企業違背契約的借口。契約精神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也是企業與員工建立信任關系的關鍵。若企業持續漠視契約,隨意踐踏員工權益,短期內或許能節省成本,但從長遠來看,將導致人才流失、團隊凝聚力下降,最終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監管部門應加強對金融企業薪酬發放的監督管理,明確企業薪酬調整的規范流程,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同時,金融企業自身也應反思,重新審視與員工的關系,尊重契約,以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良好的企業文化留住人才,重塑企業與員工之間的信任。畢竟,只有尊重契約精神,企業和員工才能實現真正的共贏,金融業才能在健康有序的軌道上持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